全面深改秉轴持钧

2020-01-03 17:44:40 来源: 瞭望

  

12月16日,成贵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是一列动车组列车从成贵高铁鸭池河特大桥上驶过  欧东衢摄/本刊

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闯关夺隘、纵深前进,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面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谋划改革要精准,抓落实也要精准

2019年,中国改革秉轴持钧,以一持万,催生出“1+1大于2”的“化学反应”,激荡着新时代最活跃的因子

  文 | 茅文婷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把准改革脉搏,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点题”,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集中“破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推动下,全面深化改革向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6年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闯关夺隘、纵深前行,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正是关键一环。

  立足改革全局,把握改革规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聚焦改革内容,又强调改革方法,在广泛调研中科学研判,在深入思考中谋篇布局,形成了一套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体现了战略和战术的高度统一。例如,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坚持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坚持与法治相向而行,又与发展相辅相成,等等。

  在运用方法论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会根据改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谋划具体的改革方案,对当前改革最紧迫任务、面临最突出矛盾和最需要把握的问题提出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全面深化改革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突破,许多堵点难点被打通,一些机制性的梗阻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改革过程中坚持了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密切相关。

  聚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以来,经过6年来的努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行进至此,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纵观全年,2019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朝着“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为这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标注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高度:“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在2019年,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这一年间,截至11月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共召开6次会议,其中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就有2次,占了三分之一。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改革更加强调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的梳理,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注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标对表。

  二是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

  2019年在部署改革任务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让改革发生“化学反应”。这就要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注重改革的协调推进,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

  在这一年间,改革在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制度的“四梁八柱”,逐步形成一套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在政策配套上,更加善打“组合拳”,注重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充分衔接、相互耦合。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文件:最高法提出了65项改革举措,涉及人民法院工作机制、诉讼程序、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各个层面;最高检确定了46项改革任务,要求健全完善检察机关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完善检察权运行等6大体系,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做好了顶层设计。

  再如,在科技领域,既出台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又出台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方案,以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强化伦理监管。

  2019年的改革更加注重辨证施治,注重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既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前后呼应、相互配合,更好地提高整体效能,形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把握“动”“静”“快”“慢”的尺度分寸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方法论,而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是以稳妥审慎的态度对待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他指出,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2019年是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一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当前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作出了判断: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3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明确指出,“今年改革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较多,要把握形势发展变化,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稳妥有序推进改革”,“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

  各类矛盾和风险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无论哪一类型风险的化解、哪一方面危机的应对、哪一领域问题的解决,制度建设都是治本之道,改革则是啃下硬骨头、攻克娄山关的重要法宝。

  面对风险与挑战,改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抓准改革的突破口,整体推进,也要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把握“动”“静”“快”“慢”的尺度分寸。

  一方面,从改革具体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出发,需加强战略研判,谋定而后动。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正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指出的:“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必要时还需进行风险评估,把握好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从防控范围看,风险既可能来自于改革本身运行中的矛盾、问题,也可能来自于与外部环境的交往互动,必须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善于未雨绸缪,尽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及时补齐短板、堵塞漏洞,从容应对风险与危机。对于一些重大改革,不要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要久久为功、持续努力,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

  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难题、解新题,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能力。

  2019年,我们在加快推动金融、税费、营商环境、科技、法治、政府管理、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群众关注的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条件,为抵御各种风险提供物质基础。

  例如,2019年通过的《关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意见》,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着眼于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牢牢抓住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这一关键,通过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进行统筹监管,加强了对金融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和风险防控,等等。

  改革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也就进入了“精细”施工期,需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上下功夫。

  改革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推出、对制度建设有什么作用,都需心中有数,建章立制也应讲求章法。我们坚持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尺度,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而对于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制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10月25日,经过17天运行,满载82个标准箱的中欧班列(义乌—列日)

“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菜鸟号”首趟列车抵达比利时列日物流多式联运货运场站 潘革平摄/本刊

  任务越重 越要突出实效

  力戒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在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要求,也是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改革抓落实、见成效的大敌。改革推进到今天,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能否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着各项改革成果的落地生根,能否打通“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改革成败。

  6年来,为把改革蓝图转化成全方位治理的改革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了自上而下、指挥有力的改革领导体系。首次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先后召开50多次会议、审议通过500多个改革文件,各方面共推出改革方案2000多个。

  对于当前各项事业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并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在2019年,他就多次指出,“当前,很多重大改革已经进入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把稳方向、突出实效、全力攻坚”,“要坚决克服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旨在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自6月起,全党上下分两批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都为弘扬真抓实干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攻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条件。

  “落实”是2019年中央深改委会议中的高频词。今年以来,会议多次就破除形式主义、抓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要防止空喊改革口号,把改革工作重点更多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调查研究,提出的改革举措要直击问题要害;

  二是防止简单转发照搬中央文件,改革方案落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逐层细化,处理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政策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不能搞上下一般粗;

  三是防止机械式督察检查考核,避免多头督察、重复检查,但同时“减负不减责”,对各项改革方案和落实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四是要把抓改革落实同做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讲究方式方法,确保群众得实惠。

  坚持问题导向、务实戒虚,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强化干部的责任担当,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勤为善为,一系列举措集中发力,助力各项改革部署落地开花,让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见效,推动制度进步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一提。例如,既从顶层设计的层面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又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探索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既宽容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又要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遵循法律准绳,保证改革航船不跑偏、不倾覆,等等。

  2019年中国改革秉轴持钧,以一持万,催生出“1+1大于2”的“化学反应”,激荡着新时代最活跃的因子,助推着中国航船乘风破浪、驰而不息地驶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