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升级哪些能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面对风险挑战不知为,面对复杂局面不会为,面对责任压力不真为……少数干部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面对新风险新挑战“三不为”,其背后既有干部自身认识不足、能力欠缺原因,一些培养选任机制也亟待调整完善。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三不为”现象有三个根源。
思想上缺乏时代感。“一些干部对风险危机不敏感,没有认识到新时代、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一位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谈到,由于没有悟透中央重大判断的深层次内涵,一些干部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不足。危机来临时,不知应对、贻误时机。“这种时代感缺乏,还体现在对信息时代的不适应。”安徽省一位县委书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有的干部视频会议不会开、智慧程序不会用,走到哪都带个秘书、提个包,里面装的全是文件。“其实一部智能手机全能搞定。”
行动上务虚功多、练真功少。一些干部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没有头绪;平时工作主要是开会、看文件,一线调研浮光掠影,对基层问题了解不多、研究不深。“平时用这个套路还能勉强应付,疫情来临就露了怯。不‘结硬寨打呆仗’,不练真功夫,工作成效怎么能好?”湖北省一名县级干部对记者说。
作风上未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说实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但这次疫情应对中,一些干部这方面表现不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有的干部面对重大风险时,畏首畏尾、不敢担当,导致信息通报遮遮掩掩,部分群众诉求被漠视,中央要求得不到及时贯彻。
受访专家和干部认为,提升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迫切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完善相关制度。
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教授高利红说,面对频繁的督查、检查,基层干部普遍怕被追责,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瞻前顾后,关键时刻不敢独立判断,习惯于等待上级指示。应不断优化督查检查工作机制,减轻基层不必要的迎检负担,同时建立完善容错机制,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完善选贤任能机制。湖北省一位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要从培养选任环节抓起。现在一些地方对干部能力缺乏精细化研究,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干部进行能力分类研究,配备干部时“缺什么补什么”,地方经济上不去就配经济干部,发生了群体事件就配社会干部,忽视了对干部全方位能力的培养锻炼,一些干部环境一变就力不从心。
专家建议,干部选任应坚持专才与通才并举,提升干部专业素养。进一步加大从基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力度,打通基层干部往上走的通道,选拔更多熟悉群众、了解基层、有真本领、能经风浪的干部。
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疫情之下,一些地方“上面一个榔头,下面一块石头”现象更加凸显。上级任务压得透不过气,下面群众又不理解,干部只得孤军奋战。浙江温州市文成县峃口镇党委书记邢越锋说,这说明一些老旧的群众工作方法不管用了,干部必须掌握新时期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一方面,要组织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共治,把基层党建引领功夫下在平时,力量下沉到群众中去,增强信赖感,关键时刻才能把每个网格、每个细胞都动员起来。
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互联网+网格化”新技术新思路,做到基层“底数清、情况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街道党工委书记武斌做过一项统计,仅一户家庭,就有上百项信息要素。面对社区居民的海量信息,不能再靠传统的上门逐户排查,而是要用数字手段搞清楚群众真实情况,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武斌所在的街道利用社区微脑智慧平台,实现了对社区居民的精准画像和对疫情防控的精准指挥。他建议,疫情结束后,应大力推动智慧社区、未来社区建设,用数字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切实为基层减负。□
(采写记者:刘菁 杨玉华 姜刚 徐海涛 张紫赟 谭元斌 方问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