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云审判“不掉线”

2020-03-21 10:07:47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12期

  

  ➤玻璃窗口可以关,司法服务不能停

  ➤“云法庭”让审判工作不停摆、不中断、不断线

  ➤黑科技深度运用,“云”执行提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骆国骏 涂铭 吴文诩

  

  3月4日,在一起盗窃案件庭审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贾柏岩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法庭里,面对屏幕,敲响了法槌。而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被告人家属等8人在8地共同经历了这场不一样的在线庭审。随后,合议庭经过“云”合议,决定当庭宣判,“云”庭审再次开启。

  这是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各级法院借助“云法庭”审理案件中的一例。

  “云”开庭、VR技术“云执行”、足不出户“云调解”,北京法院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信息化手段开展审判执行工作,在线立案、在线庭审、在线调解,保障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确保疫情防控、审判执行两不误,让公平正义“不掉线”。

  “云”开庭在线审判不打烊

  8天完成系统设计、部署、培训、试运行,支持全市800个法庭同时开庭,记者采访了解到,北京法院率先开启三级法院统一的互联网庭审模式,春节期间紧急研发北京“云法庭”系统。

  疫情发生后,北京法院第一时间调整立案方式。2月1日起,全市法院立案大厅暂时关闭,当事人可通过网上立案、邮寄立案等线上方式行使诉讼权利,确保当事人诉讼权利按期实现。2月3日,北京市法院系统依托视频庭审平台“北京云法庭”,开启网上审判“云模式”。

  北京高院技术处处长助理李响介绍,法官线上预约庭审后,通过短信通知当事人,当事人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终端参与庭审。视频庭审最多可支持8人同时在线,法官与当事人相互可以看见、听见,当事人可在线举证质证,庭审过程通过语音识别全程记录。庭审结束后当事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庭审笔录电子签名。

  2月21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网上新闻发布会方式发布了26条电子诉讼庭审规范,对线上法庭纪律、庭审程序等作出细致规定。

  “作为在线诉讼改革的试验田,北京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智慧诉讼服务中心’等,通过13509次、总时长7792小时的在线庭审积累,形成一套电子诉讼庭审规范。”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说。

3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贾柏岩通过“北京云法庭”

在线审理一起盗窃案件,实现8人8地“云”庭审  杨文斌摄/本刊

  为企业复工开通司法绿灯

  仅用一天时间,京沪法院两地联动为一家口罩防疫企业解了围。

  为抗击疫情,北京一家制药公司引入全套口罩生产线紧急转产。但因与上海某药业公司的合同纠纷互诉,该制药公司名下银行账户被冻结,导致原材料采购中断、工人工资无力支付,口罩生产陷入停滞。该公司紧急联系昌平法院说明情况,请求法院协调。

  核实情况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办案法官玄红莲通过“北京云法庭”平台组织双方调解,又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联系寻求支持。最终,法院第一时间依职权解除对该公司银行账户的财产保全。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蔡慧永说,疫情发生后,北京法院多方发力,最大程度保障当事人权益,为企业参与疫情防控扫清障碍,顺利实现复产复工。

  专门邮箱、专线答复、专人负责,北京多个法院为企业开通网上“云咨询”服务。例如,昌平区人民法院发布《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防范风险法律建议白皮书》,组织法官成立“助企员”团队,通过在线式服务,开辟助企绿色通道;平谷区人民法院构建防疫立案“绿色通道”,畅通网上立案和案件查询渠道,对因受疫情影响陷入危困的企业,视实际情况准予诉讼费用缓交、减交。

  3D技术助力“云”执行

  2月4日下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赵鑫接到急电。被执行人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海口市疫情定点收治医院,急需资金周转,但该医院的银行账户有1000余万元存款此前因涉案被冻结。

  “明确案情后,我第一时间与申请执行人中恒国际公司取得联系,解释当前抗疫形势,并对被执行人未来的履行能力进行分析,得到了申请执行人的回应。”赵鑫说,从接到电话到完成执行,仅用时48小时,被执行人账户顺利解封,1042万元的解封款项用于疫情防控和病人收治等工作。

  执行难是困扰基层法院的老难题。一位执行法官说,过去当事人习惯跑法院,法官习惯外出办案,疫情防控期间,如何高效便捷完成执行工作更面临考验。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以一场3D看房的黑科技秀,探索“云”执行。“法院制作了VR视频,在线就能看到房屋的360度3D场景展示。”参与购房的北京市民李先生说。

  为确保财产处置工作不中断、不停摆,保障当事人及竞买人的相关权益,北京市法院系统在执行财产处置程序中引入并推广VR技术,实现非接触式网上实景看样。

  北京高院执行局局长杨越介绍,通过办案系统、微执行、手机APP、短信、电话、微信、电子邮件、VR技术等方式联系当事人,组织线上看样,确认收款信息,发放执行案款,办理执行案件,既有效防止了人员聚集,更提升了执行效率。

  北京多家法院还研发线上执行工作平台或微信小程序。比如,朝阳区法院研发的疫情防控期间执行案件移动工作平台,冻结、扣划、发款等事项都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并结案;大兴区法院研发了线上财产保全申请小程序,当事人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保全申请程序。据统计,1月以来,北京全市法院已办理各类执行案件19501件。

  “云调解”在线解纠纷

  网上分案、网上送达、发送关联码、线上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及在线签字、视频调解、自动生成调解笔录、线上确认调解协议……抗疫期间,北京互联网法院优化升级线上调解平台,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纠纷。

  除了互联网法院全覆盖的“云调解”外,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多家法院还将诉前调解工作转为线上开展。

  “对适合开展在线调解的案件,我们以诉调对接工作站为依托,联合相关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等,及时采取视频调解、电话调解、线上确认的方式,多方联动化解矛盾。”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赵军说,法院开通诉前调解工作热线,重点解决受疫情影响所引发的房屋租赁、旅游服务、教育培训、劳动争议等民商事纠纷。同时,对于暂不具备开展在线调解条件的纠纷,则引导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方式启动诉讼程序。

  2月中下旬,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线合并审理哈艺影院公司等十家电影院线企业与北京某传媒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件。主审法官李林强充分了解双方需求后,耐心沟通,促成双方在线签订了调解协议。

  受访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在上位法框架下,探索建立一整套在线诉讼规则体系,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拓展在线诉讼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司法建设,推动审判模式深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