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博物馆做讲解员

2020-05-21 10:24:42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20期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照亮未来

“有人认为博物馆的讲解员就像一台复读机,其实讲解员这份工作充满挑战性。”

践行公益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责

“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段历史,在薪火相传中照亮未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柴婉婷 实习生 任光

  

  “从事博物馆讲解员工作以前,我一直以为博物馆是个非常高冷的地方,这里可能是艺术家创作的殿堂,是考古学家或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场所。”大学毕业于舞蹈专业的高梦琛提起自己与博物馆结缘的故事时,这样说道。

  但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呼唤着她,大学时的高梦琛,跟着老师一起研究古代音乐与舞蹈,对历史、文物、博物馆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她放弃了舞蹈专业,来到南京博物院,成为一名讲解员。

  我是讲解员

  “讲解员这个职业常被误解。有些人认为,讲解员就像是一台复读机,每天机械、重复地讲解着毫无改变的内容。”在高梦琛看来,这是对讲解员的一种刻板印象。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讲解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研究,“这份工作对我们的表达能力、姿态仪容、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博物馆讲解员,高梦琛不断努力。她常常根据不同人群来准备不同的讲解词,还会搜索一些资深讲解员的录像,对照着视频练习,巩固基本功。

  即便如此,仍可能遇到被观众问住甚至质疑的时候,特别是接待专家型观众时,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这份工作的挑战性超出了她的想象。

  “讲解行业的从业者,来自于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短板,哪怕是历史或博物馆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会存在一定的专业知识漏洞。”高梦琛坦言。

  “一所博物馆包含的内容多到一辈子都学习不完。”高梦琛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博物馆讲解员,遇到被问住的情况时,不能不懂装懂,而应实事求是地反馈观众,并记下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并请教专家进行补充。“我一直在不断升级自己的知识库,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高梦琛说。

  公益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责

  从业多年,最让高梦琛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带你看世界——南京博物院视障人群无障碍课程》以及每个月都会进行的岱山实验小学博物馆课活动。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了博物馆的首要职责。设计视障人群无障碍课程的初衷,就是要秉承分众理念,尊重不同人群,关注弱势群体。根据课程,南京博物院专门为视障人群设立了博爱馆。

  “虽然他们的视力比健全人要弱一些,但是他们的听力、嗅觉、味觉、动手能力等都要比健全人更强。”高梦琛根据视障人群的特点,和同事们一起设计了一系列课程。比如,古代香料系列课程,通过选取古代香料,让学生们通过嗅觉了解文物;再如,请大家触摸文物复制品,来了解其质地和造型;一些书画作品也配备了云讲解,便于视障人群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为了践行博物馆公益性这一首要职责,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作用,在今年疫情发生之前,高梦琛和她的同事们每个月都会去岱山实验小学讲课。

  提起岱山实验小学,高梦琛笑了起来,跟记者讲起了她与这里的“特殊缘分”。岱山实验小学的所在地,正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的出土地。2014年以来,南京博物院与岱山实验小学合作开发了小学生博物馆人文历史课程。“我们根据博物院的展览情况和岱山实验小学在校老师的具体排班,设计了更加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博物馆课程,还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专门的教学手册。”高梦琛说。

  其中一堂实践课是《国宝上的智慧——竹林七贤模印砖画》,课程通过让孩子们动手体验“拼砖画”,到博物馆实地考察、写研究报告等各种实践方式,让孩子们更立体地了解国宝文物和家乡南京的历史。

  “为了上好这堂课,博物院专门为课程开发了微缩版竹林七贤模印砖画学具,让孩子们在课上有机会变身能工巧匠,自己动手复原砖画,让文物活了起来。”高梦琛说,希望通过一系列课程,帮助孩子们更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高梦琛(右二)在《带你看世界——南京博物院视障人群无障碍课程》中带领盲校学生体验古代乐器

  “博物馆热”让历史照亮未来

  近年来,“博物馆热”逐渐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走进博物馆。

  “根据南京博物院的统计,以国家统计局设置的青年人年龄为标准,到馆参观的年轻人占到了观众的60%左右。”高梦琛说。

  “博物馆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她对博物馆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她介绍,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与博物馆进行互动,依托网络了解博物馆的文化,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段时间以来,多家博物馆在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了博物馆直播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现在很多博物馆打造的整体风格或是衍生出的周边产品都非常时尚,这也是博物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之一。”高梦琛说。

  为了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普通百姓生活,各类博物馆进行了创新与改进,例如,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儿童展览、策划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展览等。“有一个展览叫‘回家过年展’。”高梦琛说,这个展览分别布置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1世纪过年时的家庭相聚场景,观众可以拍照、打卡,进入场景进行沉浸式体验,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时光的变迁、国家的发展。

  “希望未来博物馆与我们的生活能更好地融为一体。各领域的观众都可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或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了解博物馆中的文物、历史与文化。同时,观众也可以把他们的感受留存在博物馆这个大体系中。”高梦琛说,多年之后,观众的这段感受或是体验也可以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魅力,每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和铭记。”高梦琛说,希望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段历史,在薪火相传中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