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能解决疫情带来的养老难题吗?

2020-06-17 09:47:54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24期

  

不同于传统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具有服务容量大、能力强、方式新、质量高的优势

智慧养老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壁垒多、标准规范亟待明确、需求供给不精准四大难题

  文 | 孔伟

 

  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加剧。如何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思想上、制度上、物质上做好准备,最大限度降低老龄问题集中爆发的风险系数,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要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同时强调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以及发展养老服务等,这为加快推进传统养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提供了强大助力和重要契机。

6月2日,石家庄桥西区振头街道普爱嵌入式照护中心,老人在做康复训练  陈其保摄/本刊

  智慧养老四大优势

  智慧养老服务将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医疗服务机构等有效连接起来,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等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与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相比较,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四大优势:

  服务容量大。智慧养老可以同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其服务内容涵盖范围广,有利于社会多主体参与、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扩大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

  服务能力强。智慧养老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可以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实时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后。如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可以通过睡眠床垫、动脉硬化检测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仪等适老化健康设备为老人进行健康测量,数据将上传平台形成健康档案,一旦发现老人健康异常,平台就会接到警报,并将警报同步发送至定点医院和老人指定的子女或亲属,让老人及时得到治疗或预防。

  服务方式新。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不论是疫情之下,还是后疫情时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更加聚焦在生活配送、医养结合、精神慰藉等方面。在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下,当老人在家中需要送餐、保洁、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时,只需在手机APP上下单,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还有,此次疫情期间有些老年人出现孤独、抑郁等症状,原因就在于与外界、与子女等的信息出现中断和隔离。社会化养老服务智能升级后,老人可通过互联网、视频等与子女、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和及时沟通,从而消除孤独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服务质量高。疫情期间,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传统养老机构受到冲击,而一些配备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的机构,则“安然无恙”,在服务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不仅有效保证了运营效率和服务效率,也让许多老人体验到了“互联网+”养老的优质服务。例如,北大燕园养老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线上问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启动了云课堂、云健身、云闪送等,有效满足了社区封闭管理下老年人的各项需求,确保了新冠病毒零感染,得到老人及家属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智慧养老四大困境

  自2015年以来,国家和相关部委明确提出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经过6年多的探索,各地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理念普及阶段,诸多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研发现,由于智慧养老设施和软件开发均需要大量经费,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长,截至目前,各地“互联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系统化、统一化、规模化,全国更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不仅如此,各地已建有的数据平台设施配备标准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彼此成为信息孤岛,甚至有的技术手段落后,数据的采集、分析不能自动生成,需要人工录入的办法填表格、导数据,大大降低了平台应有的价值。

  资源整合壁垒多。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行业壁垒,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各行干各行、服务类型重叠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已有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存在数据总量规模小、数据信息碎片化、现有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困难、系统功能零散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运营。此外,开发商往往侧重于线上软件系统开发,忽略了线下服务建设,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的支撑、整合、互动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服务供给还存在一定距离。

  标准规范亟待明确。一方面,对老年人的信息和数据缺乏数据立法或规范,如哪些数据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哪些允许社会共享等标准问题,尚无明确界定;另一方面,智慧养老产品缺乏行业标准。

  需求供给不精准。一是需求释放遭遇制约。健康需求是老年人的第一大需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健康投资支出与医疗费用降低还没有建立明确的挂钩机制,严重制约了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的释放和转化。二是供需错位。从事智慧养老的企业对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缺乏细致了解,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得不到老年人青睐。如可穿戴设备等一些智慧养老产品,从年轻人的角度看设计得很好,但老年人并不喜欢,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能力。

  搭乘新基建快车发展智慧养老服务

  打造全国和区域一体化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增加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且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和地方在此次“两新一重”建设中,可将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制定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产学研的方式,进行跨行业、多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技术的研发创新,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和融合,促进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升级迭代,提升新基建与老龄社会的配适程度,为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做好基础性准备。

  加强顶层设计,消除制度障碍。研究制定智慧养老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相关行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对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数据合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整合优化。

  培育壮大智慧养老产业。建议政府加大相关扶持力度,如设立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引导专项基金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养老领域,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PPP合作、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形式给予补贴支持。探索建立老年健康管理先行试验区,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将健康管理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释放老年人消费需求。探索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构建政府、社会和家庭共担机制,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老龄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