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暴力伤医事件后的114天,陶勇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2020-07-02 08:40:28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26期

 

不放弃病人,也不放弃自己

这只受伤的手,曾帮助过15000多名患者重新看见光明

“当我把患者眼前的纱布揭下时,就确信这是我人生做得最对的事。”

“我不曾放弃病人,也不放弃自己,如果我都对未来失去了信念,又如何给患者传递希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步云

  4月13日,在暴力伤医事件中受伤84天后,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大夫陶勇出院;又过了一个月,他恢复了出诊。

  记者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见到了陶勇。现在,他每周一和周四都会到这里进行康复治疗,7月将迎来第二次手术。

  见面时,陶勇刚吃完午饭。记者注意到他受伤的左手的小指和侧面,都有一个新生的大水泡。“这是中午吃馄饨时烫的,手碰到了碗但我并不知道,因为没有知觉。”他解释道。

  从医生变成患者,到再次成为医生,经历这一遭,陶勇已经放下既往,看向了未来。

  受伤的手曾让15000人恢复光明

  1月20日,陶勇正在给病人进行诊治,精神高度集中,没有任何防备。

  “现在想来,好像是有人从我身边绕到身后,突然脑子就‘咚’一下,下意识地用左手去摸,结果也被砍了。”陶勇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形:“所幸在逃离现场时,身边有人见义勇为出手,争取了时间,让我有机会活了下来。”

  当知道凶手身份时,陶勇第一反应是震惊。他记得,自己曾对这个几近失明的患者关怀备至,还替他节省了不少费用。陶勇告诉记者,他的腰椎曾动过手术,但为了努力保住这位患者的眼睛,他曾在在手术台坚持两个多小时。

  在重症监护室醒来后,陶勇和爱人开起玩笑:“这回可要成新闻人物了。”他知道,保持乐观战胜病魔,才能带着家人一起走出阴影。

  现在,陶勇的伤口正在愈合,左手正在缓慢恢复。

  康复训练的过程并不容易。陶勇将头埋在手臂里,遮挡痛苦的表情,但还是不时发出了闷哼。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左手非常僵硬,关节掰不动,现在已经变得柔软灵活。“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会咬牙坚持,争取有朝一日能回到手术台。”

  这只拿过手术刀的手,曾经帮助15000多名患者重新看见光明,以后还能不能继续帮助患者,陶勇没法给出答案。

  陶勇从小立志从医。小时候,他陪着患沙眼的母亲看病时,曾亲眼看着医生用细小的针,从母亲眼里取出几十颗肉眼可见的白色“石头”。

  “看到母亲不再备受煎熬,我决心做一名医生,去救助更多像母亲一样的眼病患者。”陶勇说。

  立志攻克“穷病”

  带着这个梦想,陶勇考入北大医学部,后来又去德国深造。

  留学时,德国教授特别希望他留在德国工作,但陶勇还是选择回国。因为“留下来无非是图个安逸”,而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这些。

  在陶勇看来,有两件重要的事要去做。一是国内还有很多眼病患者需要帮助,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很贫困;二是希望为更多没有攻克的疑难眼病找到治疗方法。

  回国后,他先后四次参加了“健康快车”公益救助活动。每次出诊持续三个月,吃睡都在火车上,给数千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免费复明手术。

  陶勇记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示教室里有一幅牌匾,上面有一行字:挑战疑难眼病。他把这六个字当作毕生的追求,并选择葡萄膜炎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这是一种致盲率高且十分常见的眼病。由于与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病因复杂,第一时间发现困难,用药也极为谨慎。”陶勇告诉记者,这类患者在就诊的眼病患者中占比不小,却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葡萄膜炎也被称为“穷病”。“葡萄膜炎的患者大多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卫生水平低,所以我就想办法替他们省钱,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陶勇说,有时他还会捐钱,陪患者共渡难关。

  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非常多。陶勇出诊,一天要看七八十个病人,晚上九、十点钟才下班;做手术,最多时一天86场。“有时提心吊胆,担心自己没有做到最好。”陶勇说,身心俱疲时,也曾萌生过转行的念头,但他从没真的后悔和退缩。

  “当我把患者眼前的纱布揭下时,我确信这是做得最对的事。”他说。

陶勇参加健康快车免费救助公益活动时与当地大夫合影

  继续传递希望

  猝不及防的意外,给陶勇的人生规划按下了暂停键。

  “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也许是因为救助过太多人,见过太多的苦难和苦难中倔强的生命,当不幸落到自己的头上,陶勇能更快地走出来。“如果我能让患者看见医生不会放弃他们,那么整个社会就无处不是光明。”

  “回过头来看,绝大多数的病人都是善良、心怀感恩的,这次受伤后,很多素不相识的患者和网友给我发来祝福、捐款捐物,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温暖。”陶勇说,也正是这种温暖,一直在推着他往前走,不能后退。

  在救治和康复的过程中,陶勇信任、配合着医生。“医患关系的改善不仅取决于医生,也取决于患者:患者经历着肉体上的痛苦,期待得到更多关心和照顾,但也得承认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患者也要努力自救。”

  今后也许不能回到手术台继续之前的临床工作,但陶勇相信,自己一定还有很多其他事可以做。

  最近,他频繁出现在镜头前,做公益直播或科普讲座。在陶勇看来,医学就像一场修行:“我从不曾放弃病人,也不会放弃自己。如果我都对未来失去了信念,又如何给患者传递希望?”

  陶勇手臂的神经还在生长,梦想从不言弃。“与其将自己埋在过去,不如抬头看向未来。”如今,他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做公益、开讲座,帮助那些视力不好的儿童重新回归生活;或者做科研、带学生,推动眼科医学技术的发展。

  陶勇再次把人生选择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