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十调水,为京津冀解渴

2020-07-02 08:40:02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26期

 

从根本上改善该区域的水环境,缓解地下水超采,仍需加大区域外调水力度以及区域内水污染防治力度

今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各项任务正细化落实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巩志宏 黄江林

 

  6月的团泊湖,水波粼粼,一望无际,成群的飞鸟在湖面嬉戏。“团泊湖以前蓄过黄河水,现在是长江水和滦河水,水质都相当不错,湿地环境也因此大幅改善,今年途经的候鸟数量又创新高。”天津市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艳寰说。

  团泊湖湿地位于天津市静海区,湖泊设计库容约1.8亿立方米,水域面积约51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景观和候鸟迁徙中转站或目的地。此前,团泊湖曾因缺水,一度出现大面积干涸。近年来,随着京津冀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以及生态补水,水草丰茂的团泊湖又回来了。

  京津冀水生态虽有改善,但仍难掩这一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程度最高、水污染程度较深地区的现状。从已有实践来看,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大水污染治理,是破解京津冀水困局的重要手段。

  水资源短缺得以部分缓解

  京津冀区域生活着上亿人口,水资源短缺严重。数据显示,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北京市、天津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

  解决缺水、水生态损害的难题,方法之一就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调水。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积极调用区域外水资源,用足用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据了解,南水进津后,天津成功构架出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天津市水务局水调中心副主任刘战友介绍,自2016年起,天津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连通循环能力。

  再生水系统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冀缺水的压力。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说,北京已形成规模全球领先的再生水系统。2018年北京中心城区处理污水11.92亿立方米,经处理后全部变为再生水,广泛用于生态补水等。再生水的注入,使清河、坝河、凉水河、通惠河四大流域水质明显改善,也使相应流域的地下水水位上升,形成北京市重要的地下水储备。

  污染是造成水资源无法使用,加剧水资源紧张局面的重要原因。随着治污力度不断加大,京津冀三地水质情况近年来有了明显改善。从河流水质指标看,在北京,2019年,北京共监测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6条段,长2364.2公里,Ⅰ至Ⅲ类水质河长占比增加到监测总长度的55.1%,劣Ⅴ类水质河长比上年减少11.5%;在河北,截至2019年上半年,河北省7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达52.7%,同比升高6.8个百分点;在天津,2019年国考断面水体优良比例达到5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首次降至5%,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

  水环境改善仍面临挑战

  在水环境有了看得见好转的同时,三地仍面临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水生态恢复仍然压力巨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样道理,如果河流上游有足够的来水,污染物得以冲刷避免积存,也是净化水质的一项措施。但由于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仍然严峻,各地为蓄养水源,修建了大量河道闸坝和橡胶坝,河流普遍呈冰糖葫芦状。

  廊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巨振海认为,河流成为“分段水库”不利于自净。大清河下游天津市闸门一关,河水就向上游文安县倒灌,增加了文安县水质考核压力。但天津市宝坻区水务局负责人认为,由于灌溉等需求,各地确有拦蓄水的必要性。尽管影响河水自净,但这也是水资源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此外,与治理难、易反弹的大气污染防治类似,水污染治理也兼具长期性和艰巨性。

  以天津为例,天津位于海河流域最下游,共有37条跨界河流,未列入国家考核的有23条。受考核指挥棒影响,这些未列入国家考核的河流,水质相对较差。

  河流水质差,根源在岸上。岸上污染源解决不了,河流水质就难以达标。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污染基数大,调结构、治污染任务艰巨。有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者向记者表示,近年来治理“散乱污”,排污问题有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些污染企业昼伏夜出偷排直排,甚至向农村转移。处于执法监管第一线的县、乡两级环境执法、监测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果。

  另外,京津冀三地还共同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当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正在各地有序推进,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治理工作仍需时间消化。

  以地跨京津冀的潮白河为例。廊坊市生态环境局香河县分局负责人介绍,潮白河香河段2018年承接上游来水约8.7亿立方米,由于其中包含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农村未处理污水,入境水质并不稳定,个别月份水质较差。

天鹅在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栖息(2019年12月3日摄) 李然摄/本刊

  统筹水资源分配强化水环境保护

  短期来看,缓解京津冀水资源短缺,需要加大调水以及治污力度。

  “从根本上改善京津冀的水环境,缓解地下水超采,仍需加大区域外调水力度以及区域内水污染防治力度。”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赵文喜强调。

  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9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进行了应急试通水,检验了引江东线向天津市输水线路的实际运行状况,为今后实现向天津市稳定输水奠定了基础。

  在解决水资源短缺、河流“湖库化”等问题方面,巨振海等专家建议,建立上下游水资源分配协调机制,统筹考虑上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保证重要河湖生态用水需求,重建区域水系结构,调节闸坝保障最基本的河水流动,以此来增强河流自净能力。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今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各项任务将细化落实,例如在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渤海陆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将加大力度。

  跨区域进行河流水污染治理,同样离不开上下游协调机制。2014年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确定了每年开展联合环境隐患排查、水污染突发事件联合演练等要求。2019年7月,2019~2020年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将重点针对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大石河、小清河及北排河、潮河交界区域水污染问题,以跨省(市)断面为界,分段排查,共享数据信息,共享执法成果。

  有专家建议,可以在联防联控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海河流域上下游省市的规划标准和执法监管形成统一,兼顾上下游意见,持续优化跨界河流考核机制,构建流域同治共管的治理机制。

  此外,记者调研了解到,不少地方表示在建设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资金短缺情况。据国家发改委消息,目前国家已下达35亿元中央投资,支持全国25个省(区、市)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黄河流域、白洋淀等16个流域。地方投资也将向符合条件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倾斜。尽管如此,地方资金投入仍是捉襟见肘。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设置引导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发力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