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南平趟出一条新路
➤第一道梁是回答好三个战略问题
➤第二道梁是用产业规律推动生态建设,用生态理念发展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第三道梁是健全体制机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孟昭丽 张华迎 王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有学问。
地处福建北部的南平市,有“中国竹乡”“闽江之源”美誉,森林覆盖率达78.85%,是全球同纬度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地区之一,“绿水青山”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可因地处三省交界山区,也存在人少钱缺产业弱的发展劣势。
近年,南平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翻越了“两山”路上的“三道梁”,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新实践,为生态富集、发展滞后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期盼。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余坊湿地公园景观步道(5月29日摄) 林善传摄/本刊
先谋后动行稳致远
“两山”路上的第一道梁是回答好三个战略问题。
一是弄明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在哪里。南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林水财解释说,这三条线不是一划了之,还有许多自加压力的治理动作。比如,南平市不仅按“应划尽划、保护第一”的标准,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地等作为优先保护区,还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治理。武夷山曾因过度种植茶叶山体被破坏,近年通过退茶还林,已整治违规茶山9.29万亩,充分保护了武夷山自然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是如何摆脱“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困境。“这关键在于选准做优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产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记者了解到,南平市近年把现代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确定为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7大绿色产业,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奠定了基础。
三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南平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叶智华告诉记者,南平市结合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及时总结、提炼基层破解体制性障碍的成功实践,还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为制度、转化为法律,近三年颁布了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推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两山”路上的第二道梁是用产业规律推动生态建设,用生态理念发展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南平市通过“水美经济”“生态银行”“武夷品牌”三大创新探索,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水美经济”为“两山”转化挖潜,让生态产品效用扩大。记者了解到,南平市有大小河流700多条,但多年来水资源利用仅停留在小水电开发。2016年,南平市启动“水美经济”建设,将水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融合,努力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富,目前已培育150多个水缘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00多亿元。
顺昌县围绕洋口电站截留形成的湖面建成水美城市长廊,它集防洪、观景、旅游为一体,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让土地价值攀升。“几年前,新城片区土地起拍价每亩80万元鲜有人问津。但水美城市项目启动后,‘生地’迅速变为‘熟地’。”顺昌县双溪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詹美美说,去年顺昌新城土地出让金高达506.7万元/亩,与2018年初相比,平均每亩上涨235万元。
“生态银行”建设,为“两山”转化搭台,让生态产品潜力变现。南平市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搭建起一个资源变资产、资本的转化平台,通过对分散的资源整合提升,引入资本导入项目,促进生态产品增值变现,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顺昌拥有林地250万亩,通过“生态银行”平台,零散化的森林资源得到整合、保护和提升,目前平台已收储6.36万亩林地,为林农解决近6.45亿元资金需求。“没想到,原本还要好多年后才有收益的林子,现在就有了收入。”2018年12月,顺昌林农夏六华将自家的9亩杉木幼林存入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如今不仅每个月能领到310元的预期收益,托管期满后,根据山场林木价值,还能再拿到除预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纯收入。目前“生态银行”模式已推广至南平市10个县(市、区),越来越多自然资源加速变成优质资产。
“武夷品牌”建设,为“两山”转化赋能,让生态产品内涵增值。南平市有很多特色优质产品,但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面临“酒香还怕巷子深”的窘境。2018年起,南平市立足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按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公用品牌、统一宣传营销”要求,由政府统一授权使用公用品牌“武夷山水”,让优质产品“有身份”“有身价”。两年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已连续名列“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前3位,目前已有33家企业获得授权,溢价增值效益明显。据浦城县农业农村局统计,自从2018年浦城大米入选“武夷山水”品牌以来,浦城“武夷山水”优质稻米售价已达10元/千克,比一般大米售价高出150%,带动1.2万多户农民增收。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两山”路上的第三道梁是健全体制机制。
首先是跨区域生态保护治理机制。多位基层干部反映,上下游跨地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体系目前仍不健全。南平市财政局局长陈超说,以闽江为例,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资金仅3亿元,每个县(市、区)只能分到3000万元左右,实在太少。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冲建议,在财政补偿难的情况下,可由经济活动补偿来替代现金补偿,探索由省一级或国家一级统筹推进的多元化补偿机制。比如,闽江下游地区可通过向南平市购买农产品、市民赴武夷山旅游等方式,让南平市山水产生更多价值,更有动力去保护山水,促进闽江上下游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其次是鼓励制度创新的政策支持。目前,自然资源定价、评估等方面制度不健全,交易规则、平台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推动。顺昌县一位干部反映,当地开发APP进行单株碳汇交易时,被老百姓误认为是非法集资。南平市水利部门也反映,从以水为安到因水而美,南平市在探索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时发现,上级水利部门并没有此方面的项目支持。他们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针对基层探索的“生态+”出台相应鼓励措施,针对生态产品端的创新事物推出一些具体规范,让新生事物得到部门和百姓认可。
最后是全方位生态建设的体系保障。目前,各地在环保设施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缺乏相应的财税、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基层干部建议出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产业指导目录,将生态环保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向生态资源优势独特地区倾斜,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