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笔耕不辍为科学家“画”像

2020-07-27 13:40:20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30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论是在新华社国内部,还是在瞭望周刊社,顾迈男一直关注中国科技界,采访了一个个的科学家,撰写了一篇篇一部部有影响力的作品,记录科学的探索、艰辛与来之不易的进步

  文 | 黄红丽

 

  顾迈男曾经问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一个问题:“您早已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已经功成名就,为何还这样不辞辛劳,日日夜夜奋斗不息呢?”当时丁肇中先生对她说:“这个问题十年以后也许能回答你——总之,我对实验有兴趣!”

  如今,顾迈男年近九十,却依然笔耕不辍。我想,顾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有了答案。

  塑造科学家群像

  我与顾迈男的缘分,要追溯到2004年。当时我正负责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们节选了她的《华罗庚传》。此后,我联系顾迈男寄送样书和稿酬时,多方联系不上。直到2009年7月,我约请新华社做“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才联系上顾迈男,了却了一桩心事。顾迈男为此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从此开启我们之间多年的作者与编辑的缘分。

  我喜欢顾迈男的文字,她对笔下的科学家充满理解与敬意,她撰写的科学家的长篇人物通讯与传记是建立在无数次采访基础上完成的,是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再创造。多年来,我每到北京出差,公干完毕后,总会找时间去看看顾老师,听她讲科学家的故事,听她讲她与科学家们的交往,我深为感动,也理解了她为什么能得到华罗庚、李政道、丁肇中、王淦昌、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陈景润等科学家的信任。

  顾迈男1962年起担任新华社科技记者,自那时起,她一直深深扎根中国科技界,她是中国科技事业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在新华社作记者,在中国以及海外采访的数十年间,有机会接触并采访了国内外不少杰出的科学家。在深入采访这些科学家的经历时,我发现他们都是非常可敬可爱的人,不仅事业有成,而且人品高尚。他们的人生道路和一般人一样不平坦,甚至十分坎坷、窘困,但是,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迎着风浪,逆流而上,机遇来临时,能勇敢、认真地面对,经过艰辛的跋涉,终于接近科学的顶峰。”

  上面这段话是顾迈男2019年秋天撰写的《与20位大科学家面对面》的卷首语。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论是在新华社国内部,还是在瞭望周刊社,顾迈男一直关注中国科技界,采访了一个个的科学家,撰写了一篇篇一部部有影响力的作品,记录科学的探索、艰辛与来之不易的进步,《科学的春天》《丁肇中》《华罗庚传》《非凡智慧的人生》《炎黄之光——顾迈男科技新闻通讯选》《报国——回忆我所采访的科学家》《与20位大科学家面对面》,还有即将出版的《科学报国》《根深:李政道与中国》等,丰富的作品给读者塑造了科学家的群像,向时代交出满意的答卷。

  为科学家们代言

  在从事科技报道的漫长岁月里,她严谨认真的态度赢得科学家们的信任与尊敬。在《丁肇中教授与记者的采访情缘》一文中,顾迈男回忆了自己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21年的采访情缘,读来感人至深。

  1979年秋,顾迈男听到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的消息,职业敏感使她立即决定采访丁肇中,当时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门不准记者采访。顾迈男为了采访把状告到当时中科院负责人方毅处。丁肇中先生一贯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却一直为顾迈男的采访提供各种帮助。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顾迈男多次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访。“丁教授只要一有空闲,便自己开着车带我出去吃饭,日内瓦的大小餐馆——大到洲际饭店,小到一般餐馆都吃过,平时,吃得最多的是日内瓦瑞士人的饭馆里的锅贴。”(见《丁肇中》212页)

  年复一年,顾迈男采访了丁肇中先生身边的中外科学家,采访了丁肇中的家人与朋友、学生,积累了内容丰富的采访笔记。所以,她笔下的丁肇中是真实、立体、生动感人的。丁肇中先生曾经对顾迈男说起国内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那个人只采访我的姑姑,就敢写我的传记。”科学家都是严谨求实的,要得到他们的认可绝不是易事。丁肇中有一次直言他为什么信任顾迈男:“就是因为当年你为了采访我和×××(中国科学院外事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吵了一架。这是×××告诉我的。他还说,因为阻拦你采访,你还把他告到了方毅那里!”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我也笑了。(见《丁肇中》212页)

  顾迈男赢得科学家们的信任,不仅因为她践行了新华社记者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也融入了她敢于担当的情怀,她经常为科学家的困难仗义执言。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风行大江南北之前,是顾迈男排除困难深入采访“科学怪人”陈景润,率先写成《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两篇内部报道。

  稿件发表后,“我很快接到当时的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的通知,一天深夜,要我陪同有关领导(其中有武衡等人)去中关村看望陈景润。”(见《科学的春天》109页)原来,两篇报道引起中央重视,科学院的领导是奉命来带陈景润看病的。在《“怪人”的传说——寻访数学家陈景润》一文中,顾迈男向我们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读来百感交集,既为那个时代科学家的艰难处境扼腕叹息,又为顾迈男仗义执言击掌欢呼。

 

  耄耋之年心系祖国科技事业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顾迈男出版了《科学的春天》一书,包括《科学的春天是这样到来的》《春天里的一声惊雷——忆“8.8座谈会”》《国门刚刚打开的时候》《春风拂岭南——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散记》《中国第一个高能物理实验中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科学的春天破土而出》《中关村的灯火》等文章,是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事件,以及采访或报道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陈景润、邓稼先等重要科学家新闻通讯稿的整理结集。顾迈男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既严谨真实,又生动感人,是非常好的科学通讯,非常好的科学家传记,其中有多篇作品入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

  《科学的春天》《丁肇中》《与20位大科学家面对面》等图书,不仅值得向中小学生推荐,而且是适合亲子共读的好作品。

  在《丁肇中》一书卷首语中,顾迈男写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成才,必须从孩童时代就有人关怀、栽培,当然,自己实现梦想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丁肇中回忆说:‘非常值得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不管束我,而总是激励我的兴趣,他们不像许多中国父母那样强求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中得到好分数’”“他(父亲)对我的最大影响是: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引导我认识了伟大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对我所做的一切总是给予很大的支持”,这些话,对今天的中国家长,应该有很大的启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此努力奋斗!顾迈男尽管年近九十,依然牵挂祖国的科技事业,希望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