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看江西高校怎么做

2020-08-05 10:06:10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31期

 

江西创新政策供给,着力破解高校科研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难题,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链起“学研+产”的链条,统筹考虑科研、小试、中试、量产等,有利于科技成果与实体产业无缝对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兴文 余贤红

 

  在抗击疫情关键时刻,一款由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营运人员车辆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快速上线。上线以来,接入系统的客运、危险货运车辆总数近2.7万辆,保障了防疫和生产生活物资正常流转,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需求提供了决策支持。

  “这种市场敏感性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汤文亮说,早在三年前,学校就与企业组建智慧交通联合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更好感知市场。近三年来,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累计完成企业课题100余项。

  近年,江西着力破解高校科研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难题,创新政策供给,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梗阻,目前已有江西师范大学汽油抗爆剂、江西农业大学双季超级稻新品种、江西理工大学稀土和钨、东华理工大学核辐射探测关键技术等400多项科技成果成功在省内转化和产业化,为江西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等产业注入了新动能。

在2019 世界VR 产业大会上,华东交通大学轨道车辆VR/AR研究室科研人员

指导观者体验自主研发的桌面式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教学考核系统

  科研跟着市场走

  产学研脱节问题,往往与高校的应用类科研项目没有以市场需要为目标,而是论文、职称主导有关,导致科研产生很多市场不需要的成果,乃至形成申报课题—论文发表—项目结题—下一轮课题申请的运行模式。

  为了让更多高校科研人员紧跟市场风向,产出市场真正需要的科研成果,江西近年持续开展“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专项行动,推动科技人员走出高校、实验室,在全省高校选派1000名博士、教授,深入1000家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改造等服务。

  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从工业污染物中回收金属新工艺,获得2017年度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并且整套技术推广到冶炼钨渣、含铜蚀刻废液的金属选择性回收后,为相关企业新增产值5亿元。

  “以前是先有科研成果,再考虑怎样推向市场。现在是先看市场要什么,再确定选题。我们就是发现了工业废弃物中的金属回收是企业反映较多的共性难题,然后再进行的攻关。”南昌航空大学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建平说。

  江西理工大学3年来已有百名博士、教授走进企业。鹰潭市铜加工企业密集,学校选派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筛选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攻关,2019年有8项铜加工专利技术在当地转化。

  除鼓励博士教授入企调研外,江西还按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模式,试点探索从高校选派科技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选派研发人员到高校相关学院和研发中心挂职锻炼,延伸高校科研人员感知市场的触角。

  今年,为应对疫情影响,江西省开展“百校行”活动,组织全省103所普通高校与104个开发区结对,推动1000个项目助力企业发展,动员5000名以上科技人员服务中小微企业。

  成果围着产业转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最终落地,需要将科技成果与实体产业无缝对接,方式之一是链起“学研+产”链条,统筹考虑科研、小试、中试、量产等问题。

  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杨辉告诉记者,他负责的稀有金属冶金全流程一体化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稀土萃取生产智能化进行技术攻关,并且与企业合作解决项目中遇到的产业化难题。项目在企业实施后稀土回收率提高了1%,生产成本降低了5%。目前,江西设立的4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攻克上百项行业关键技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地方产业,离不开校地合作。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团队矢志19年研发的硅基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围绕这一技术,南昌大学和南昌市开展校地合作,在江风益所在的实验室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室和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比较关键的中试问题。如今,南昌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推动科技成果最终落地,还离不开金融支持。江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贷通”贷款、扶持资金等多元投融资机制。2019年江西“科贷通”已累计为366家科技型企业贷款10亿多元,支持企业和经费较上年分别增长216%和316%。

  另据了解,南昌经开区向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陈焕文团队投资49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该团队研发的质谱仪项目产业化,目前新成立的公司已进行专利权人变更和人员招聘。

  此外,江西还在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四个方面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培育和发展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激发创新主体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9年,江西省技术市场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2799项,技术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2.13亿元。

  体制机制奔着活力改

  围绕江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需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更多落地江西,江西省积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做文章,着力将高校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产力。

  2019年,江西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实施意见》,致力于畅通产学研链条,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江西一位高校科研人员说,这相当于从省级政府层面出台政策让高校科技人员吃下定心丸,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意见》允许高校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回报,这无疑会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

  在高校自己的探索中,华东交通大学率先在全省实行年薪制,该校党委书记万明认为,年薪制能激励高层次人才静心治学、产出高水平成果,目前华东交通大学年薪制人员达到83人。

  为避免科研人员因政策掣肘,将成果在省外落地,“墙内开花墙外香”,江西还出台一系列尽职免责的制度安排。例如明确高校领导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高校以作价投资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发生的投资损失,经审计确认后,不纳入对高校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这些规定有利于打消一些高校领导在成果转化中的顾虑。

  此外,江西还把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评价和考核体系。对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高校,在招生计划、科研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在职称评聘中,将技术应用、成果转化、有效专利和论文一并作为评聘的重要条件。

  江西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洪三国认为,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评价考核,有助于进一步在制度上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动力,推动高校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