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助于急难相交于真心
➤12个工作日内,援助队在柬埔寨行程1400多公里,完成环境消杀面积达159万平方米。援助队还举办两场专项培训,培训防疫人员近百名
➤在困难时刻中国提供的巨大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受灾国家人民的深情厚谊,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灾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给予的爱心援助
文 | 李玉林 李希金
北京时间5月13日清晨,迎着祖国渐渐升起的朝阳,中华慈善总会蓝天救援队赴柬埔寨抗疫团队全体队员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此行援助工作圆满告一段落。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首支走出国门开展抗疫援助的民间专业团队。类似这样的海外援助行动,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的慈善组织一直在进行。
在抗疫、援助印度洋海啸等对外救援行动中,中国的援助及时、迅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情谊,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走出国门抗疫
“柬埔寨一行瘦了将近10斤。”蓝天救援队赴柬埔寨抗疫团队领队冯波涛说,“柬埔寨近来持续高温,最高气温达到41℃,队员们要身着全密封防护服、头戴全封闭防护面罩、背负30多斤的弥雾机展开消杀作业。一次任务完成,整个人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10名队员连续工作12天,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工作一刻不停,不是在消杀,就是在前往消杀的路上……”
此次赴柬援助,是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的“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号召下,应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邀请,筹备近两个月时间,作为疫情期间首支民间专业团队走出国门开展的抗疫援助。
12个工作日内,抗疫团队在柬埔寨行程1400多公里,完成环境消杀面积达159万平方米。其中包括隔离医院、普通医院、学校、市场等50处场所,范围跨越金边、干丹、茶胶等10个省市,覆盖人数逾600万人,直接受益者达54778人。此外,抗疫团队还在金边和西哈努克港举办两场专项培训,培训防疫人员近百名。
抗疫团队现场指挥、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介绍:“每一位队友都很辛苦,虽然大家分工不同,但都能做到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柬方合作伙伴、当地民众与民间团体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抗疫团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这是蓝天无国界救援理念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此外,中华慈善总会还通过蓝天救援队向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柬埔寨应急救援协会捐赠了价值137.34万元的防疫物资。
在捐赠物资交接仪式上,柬埔寨首相府办公厅副主任、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主席盖里维希热情地表示:中华慈善总会蓝天救援队赴柬抗疫团队的到来,为柬埔寨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援助,充分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好情谊。他代表宾成副首相向救援队表示衷心感谢。
赴柬抗疫团队总指挥、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徐镱轩说:“我们正是希望以蓝天救援队的专长,助力柬埔寨政府和人民的抗疫事业。希望通过此次民间联手行动,使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用于支援非洲54 国抗击疫情的中国援助物资运抵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3月22日摄) 王守宝摄/本刊
中国慈善飞越印度洋
抗疫援助远非中国民间组织跨国界慈善援助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大规模的一次。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受灾国人民的痛苦和面临的困难,深深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中国政府和民间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在组织开展捐赠活动中,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负责接收捐款。
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中华慈善总会专门成立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工作领导小组。时任总会会长的范宝俊担任组长,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站公布捐赠热线和捐赠账户。总会还向各地慈善会下发通知,对广泛开展社会捐赠工作进行部署。
据统计,中华慈善总会现汇援助905万美元(合7500万人民币),其中援助印尼490万美元,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各120万美元,泰国60万美元,印度、缅甸、索马里各25万美元,马来西亚、塞舌尔、肯尼亚、坦桑尼亚各10万美元。
民政部表示,灾害发生后,中国内地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民间对外援助活动,由于整个组织工作措施得力,捐赠活动有条不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募集到近5亿元的捐款,产生良好国际影响,是一次由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唱主角的非常成功的民间救灾捐赠活动。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主动配合政府工作,成立专门接收机构,24小时工作,策划各种宣传活动,募集大量善款,及时进行援助。
民政部赴印度洋海啸灾区工作组成员反映,灾区民众普遍认为,在困难时刻中国提供的巨大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受灾国家人民的深情厚谊,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灾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给予的爱心援助。
合肥市慈善总会供图
友谊村里新生活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为斯里兰卡海啸灾民捐建了3个中国—斯里兰卡友谊村,其中友谊一村由中华慈善总会独立援建。2006年7月,中国—斯里兰卡友谊一村、三村举行竣工典礼、交接仪式。
友谊村入口处竖立着斯里兰卡民族特色的美丽雕塑和刻有“中斯友谊村”的纪念碑。碑文记录了海啸给斯里兰卡人民造成的灾难,也记录了中国人民与斯里兰卡人民的友情及中斯友谊村的建设过程。
友谊一村由200套住宅构成,村里还有多功能厅、幼儿园、商店、诊所、体育场和庙宇。走进灾民的新家,每家客厅都有电视机,还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和卫生间。当时,新房的主人们请范宝俊转达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感激、对中国政府的敬仰之情。
2007年7月,中国—印尼友谊村举行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新村里606套房屋都是42平方米的两居室,两套房屋成一栋,完全的砖混结构,能抗8级地震、11级台风,同时具备很好的隔热性能。
中国—印尼友谊村总耗资1.1亿元人民币,全部来自中国民间捐款。范宝俊在竣工仪式上说:“海啸灾民会在这个功能齐全的美丽家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我们终于向印尼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也向中国捐赠者做出了交代。”
2008年4月,中国—马尔代夫友谊村举行竣工典礼和交接仪式,该村由66套住宅组成,坐落在马尔代夫福纳多岛。该项目使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免受类似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灾害袭击。
马尔代夫政府官员、当地百姓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充满了诚挚的感激之情,纷纷以最高的民间礼仪欢迎中方使者。中马双方一致认为:这一克服诸多困难完成的项目是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它的竣工标志着两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