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彩礼少不少?移风易俗宜春风化雨
2020-09-12 11:36:13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37期
文 | 程姝
近日,山东沂水县一份婚俗改革倡议书引发网友热议。倡议书提议:彩礼不要或者少要,控制在1万元以内;婚车不超过6辆;随礼不要超过200元……当地政府称,倡导内容因地制宜,得到村民认可,并非强制执行。
在乡村,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都是移风易俗的难点。
摒弃不切实际的天价彩礼,纠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旧俗,扭转攀比摆谱的不良风气,道理好懂,改变不易。红白喜事、人情往来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沉重的乡土乡风、错杂的人情世故呵护着乡村的温度,也让一些陈规根深蒂固,改革很难一蹴而就。
“善教,民爱之。”说到底,社会治理是人心治理,移风易俗更需柔性治理智慧。
不良乡风有顽固惯性,治理起来需要有一个引导、接受、消化的长期过程。这要求治理者不仅要把握好社会风俗转变的内在规律、把握好当地社会的发育程度,还要把握好“公”与“私”的界限,做到“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一方面,有关部门既需要加大引导力度,也要克制单纯依靠行政强力甚至蛮力的冲动。如果施治心切、急于求成,简单地用“红头文件”对民间习俗一套了之,则或有可能失之于不近人情,或有可能失之于有悖法理,出发点虽好,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无论是出台文件,抑或制定乡约村规,都要尊重群众意愿,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更要善于利用、发挥好基层自治力量,注重“情”“理”结合,既说清道理,更疏通情理,让好措施接地气,百姓才能真正地日用而不知。
“广教化,美风俗。”移风易俗需时间,狂风暴雨不如春风化雨。温暖了人心,群众才可能动心,才可能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作出改变,勤俭朴素的乡风民风才可能相沿成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