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要“三箭齐发”
➤扩大内需,首先需要扩大最终消费。为此,应采取更有力和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三箭齐发”:以稳就业为前提,以提高收入为核心,以财政政策为重要手段
文 | 王军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得益于强有力的防控举措,中国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的主要经济体,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在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亦有隐忧:消费的复苏弱于投资、需求的恢复弱于生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波动较大,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同时,受疫情大流行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一些国家奉行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了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迁移和重构,加大了人们对“去全球化”的担忧,全球经济仍然深陷衰退泥潭。因此,后续国内外经济复苏形势并不明朗,外部环境仍较为严峻,我国未来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以及国际大循环受阻的背景下谋求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还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这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
立足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核心要义。扩大内需,首先需要“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为此,应采取更有力和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三箭齐发”:以稳就业为前提,以提高收入为核心,以财政政策为重要手段。
稳就业是稳消费的前提。稳就业首先要保住市场主体这一就业的青山,企业不倒,就业和民生才能稳。为此,要更加重视对众多受疫情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直接救助,发挥好抗疫特别国债的积极作用,从直接补贴、政府采购、免除税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租、增加金融支持、发放专项消费券等多方面加大力度,着力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让它们不仅要“活下来”,还要“活得好”、“活得久”,防止市场主体出现破产倒闭潮和大规模裁员。
提高收入是稳消费的核心与根本。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增长的支撑。后疫情时代需要以内需为经济发展根本动力,而扩大内需依赖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没有收入的提高,就没有消费的扩大,更没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非常有必要继续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将之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这是从根本上激活消费、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必将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畅通国内大循环产生积极影响。
财政政策是稳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手段。纾困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双循环”形成,主要还是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发力。除落实好前期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措施外,还应着重以直接补贴或无息贷款等方式,把钱更多投向困难企业和居民。
扩大内需还离不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与之相适应的资本积累尚未完成,要求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带动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同时,为对冲疫情冲击下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重大工程建设仍然非常有必要,可以为消费的长期持续增长夯实基础,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因此,扩大有效投资的主要着力点应当是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有效投资。如以“云大物移”、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以便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复苏中的关键性作用。□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