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杭州“最聪明”
➤“治理初步完成后,看到不再拥堵的马路,不知道以前那么多车子去哪里了,一下子还有点不适应,这是城市大脑给街区带来的巨变。”
➤“亲清在线”上线的一天内,杭州市政府的“企业员工租房补贴”就兑付了6000多万元,12万余名在杭州租房的企业员工,都领到了杭州市政府发出的“红包”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裘立华 张璇 殷晓圣
如今,杭州市民仅凭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公积金存缴等585项个人事项,登录“亲清在线”平台,不仅能快速申请惠企补贴,政策红包还可“秒兑现”,直达企业和个人……
这一系列便民举措依托的,就是杭州的城市大脑。
2016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4年多来,从最初的治堵到现在的治城,再到搭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数字平台(“亲清在线”),杭州尝试以社会治理改变政府管理,其城市大脑不断加速进化。
城市大脑,已然掀起一场城市数字治理变革。近日,中国经济信息社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显示,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杭州,正成为“中国最聪明的城市”。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4月13日摄) 黄宗治摄/本刊
城市大脑1.0:治堵
杭州2016年筹划建设城市大脑的初衷,是希望用大数据解决城市最大的烦恼——拥堵。
“这是从无到‘0’的过程,当杭州市主要领导提出这样的想法时,我十分兴奋。”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技术总架构师王坚回忆说。
在王坚看来,从无到0远比从0到1要难,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借鉴。
王坚说他原本以为,杭州交通领域已有搜集数据的基础设施比较好——街上有各种路测设备、摄像头,城市大脑的推进会比较快,“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打通从红绿灯到交通摄像头的‘最后一公里’何其难。”
王坚解释说:“它们在同一根杆上,没有通过数据连接,摄像头看到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的行动。”
王坚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铆足干劲,先是把萧山区有多少个红绿灯杆数清楚了。
杭州城市大脑还做了很多数不清的第一次。其中,第一次数清杭州城市车辆的“在途量”尤为重要。
“过去,我们认为城市拥堵,只能用机动车保有量来谈交通治理。可城市交通拥堵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在途量’。”王坚说,杭州机动车保有量300万辆,当我们摸清了“在途量”后,惊讶地发现,即便是高峰期,机动车的在途量也只是30万辆。解决一个30万辆车所需要的资源,与解决300万辆车所需要的资源完全不同。因此,杭州实际上解决交通拥堵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年后,在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城市大脑1.0正式发布,并交出了智能治理城市的周年答卷:城市大脑已经对128个路口信号灯进行接管调控,在试点区将通行时间缩减了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了4.6分钟。在杭州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报警500次以上,精准率达92%。在杭州萧山区,120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也缩减了50%。
在治堵过程中,城市大脑又推进两个应用:解决旅游堵点,让游客在杭州“多游一小时”,在停车场实行“先离场后付费”。
为解决旅游堵点,时任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主任、现任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傅卫权说,他和专班同事第一次数清在杭州过夜游客有多少,游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游客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在杭州消费怎么样……梳理后发现,来杭州的游客有不少人的时间浪费在排队上。于是专班成员们经常讨论到凌晨,各种方案不断涌现,最终实现了20秒入园、30秒入住,大大减少了旅客排队入住时间。
“先离场后付费”的思路,让杭州变成国内首个拆停车杆的城市。数据显示,目前杭州主城区85%以上的社会停车场都已支持“先离场后付费”,大大减少了停车场掏钱、支付等环节造成的各种拥堵。
城市大脑2.0:治城
在治堵目标初步实现后,城市大脑开始探索治城。
医院停车难,周边道路拥堵,车道设置硬隔离是社会习以为常的痛点。在城市大脑的数字牵引下,杭州市医院周边治理交出了新答卷。
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是浙江省规模最大、日门诊量最多的三甲综合医院,日门诊量近33000人次、日入院人流达88000人次,就诊停车需求每天超10000辆。在高峰时段,有400余辆车围绕两家医院排队等候,最长入院等候时间近4个半小时,周边合围区域延误指数的峰值达4.6。在高德地图2019年发布的全国三甲医院拥堵榜上,浙大一院排名第一。
“面对这样的治理难题,以前我们的思路就是去新建停车场。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新建停车场成本太高。有了城市大脑,数据开始为基层赋能,我们从以往的固有思路中走出来,从怎么提高已有泊位利用率,怎么改良现有设施上思考。”上城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潞说。
治理医院拥堵,绝非易事。街道以绣花功夫充分挖掘医院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写字楼、居民小区、公共道路等泊位资源,最终摸排出16个停车场和1个公共道路的泊位共计3309个(其中下城区的场库4个,泊位1146个),通过场库导视系统设计6条最优停车轨迹,打造15分钟停车圈,确保所有在库泊位统一调度、高效使用。
为改善拥堵,小营街道还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打破行政区划、层级、部门职能界线。“这在以前完全不可想象,通过街道协调部门形成合力,解决了群众矛盾集中、基层难以推动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并不是最大的难点,最大的难点是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实现了治理机制的变革。”杭州市大数据局副局长章琪说。
在知道“泊位哪里有”后,第二步是智能规划,“算”出“最快停哪里”。这期间,辖区内交警、城管等多部门协同,把城市大脑的运算数据转换为车主可识别的路线,引导就诊车辆按预设轨迹快速到达周边停车场,实现从“低头找车位”到“抬头见车位”的转变。
此外,街道联合交警、城管、公安等部门力量,集中拆除医院周边663米隔离带,取消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排队专用车道,变等候车道为即停即走缓冲区和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区,设置停车2分钟限时泊位35处,同步开展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协同整治。同时,卫健专班还通过预约平台为挂号者推送泊位信息。
治理之下,医院高峰时的车队长龙不见了,患者下车点距离医院更近了,就诊车辆平均停车时间从90分钟下降至15分钟。
不仅如此,医院周边道路通畅了,事故降下来了,医院和周边停车场的泊位也“活”了——周边停车场中日均泊位指数最高的上涨1.86倍,群众的体验好感也上来了。
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的街区治理模式表明,数据就是资源,而且用起来并不复杂,因此不断被复制推广。
上述两家医院所在的小营街道书记陆霞说:“治理初步完成后,看到不再拥堵的马路,不知道以前那么多车子去哪里了,一下子还有点不适应,这是城市大脑给街区带来的巨变。”
在这背后,是杭州城市大脑从单纯治堵开始向综合治城的进化。
据了解,2018年5月,《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发布,提出除交通领域外,城市大脑还将深入医疗、平安、城管、旅游、环保等行业系统。当年12月,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正式发布。
章琪说,开始的治堵还是以单个条块为主,随着进化,杭州市提出能否对日常管理的堵点进行突破,“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需要打通各个层面的信息孤岛,难度也大得多。”
到2019年底,杭州城市大脑已涵盖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
城市大脑3.0:治理
今年3月,杭州“亲清在线”系统上线。
这是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端向所有企业开放连接,另一端向所有与企业相关的服务部门开放连接。这意味着,政府把公开数据和信息协同好,企业可直接享受政策。
“亲清在线”的第一使命是要把国家省市在疫情期间出台的各项纾困惠企政策以不见面、不间断的方式快速精准、不折不扣地送达企业和员工。
绿城物业第四分公司员工洪丽青告诉记者,她通过“亲清在线”申请企业员工租房补贴,不到2分钟,这笔来自杭州市人民政府的500元疫情租房补贴就已到账。“以前觉得政府离我们很远,现在感觉效率很高,而且真正为企业员工谋福利。”洪丽青说。
据悉,“亲清在线”上线一天内,杭州市政府就兑付企业员工租房补贴6000多万元,12万余名在杭州租房的企业员工,都领到了杭州市政府的红包。
有企业人员告诉记者,过去政府制定的政策,企业往往需要努力解读、层层报批。现在,通过“亲清在线”系统,可实现企业诉求在线直达、政府政策在线兑付、政府服务在线落地、政策绩效在线评价、审批“许可”在线实现,不但让企业读懂政策,更帮助政府送准政策。
傅卫权说,通过“亲清在线”平台,推行个人办事“分钟制”、企业办事“小时制”,为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后,杭州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有望从原来所需的10个工作日,缩减至9个半小时。通过数据协同、审批材料减量化等方法,企业填报数据有望减少80%。
“‘亲清在线’不仅是应急措施,还与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一脉相承。”王坚表示,该系统是杭州数字治理的创新,也标志着杭州数字治理体系的形成。
在杭州城市大脑中枢所在地云栖小镇的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王坚指着现场几块大型显示屏说:“它们不只是屏,还是数字驾驶舱。”
据了解,以屏幕形式呈现的数字驾驶舱背后,则是一个实现“数据一屏展示、指标一屏分析、指挥一屏联动、场景一屏闭环、治理一屏透视”的现代化区域治理大数据平台。数字驾驶舱将杭州城市大脑可视化,使数据分析结果一目了然。
目前,杭州卫健、文旅、城管、财政等多个系统的数字驾驶舱均已上线,可为多种场景保驾护航。例如,数字驾驶舱可结合一家企业的产值、纳税、参保人数,工业用电量、用水量、废弃物排放量等数据,方便城市管理者对企业赋税情况、创新能力、绿色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研判、预测预警。
除了大屏版,数字驾驶舱还推出了手机版,便于移动应用,使“一部手机治理一个城市成为可能”。
依托城市大脑,杭州正在向数字治理之城加速迈进。为保障城市大脑在城市治理领域大展身手,杭州已经为城市大脑立法——《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草案)》已在审议过程中。
这意味着,杭州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完善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机制,促进城市大脑数据融合、安全、有效,为杭州全力打造“数字治理第一城”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