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人的脱贫密码

2020-10-14 11:11:22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40-41期

 

深加工和品牌农业战略,让西海固人找到“脱贫密码”

农村变景区、农户变导游、民房变客房,彭阳县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发展在西海固地区颇具代表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靳赫

 

  “3公斤装的杂粮礼盒准备200个,上海客户急要,速度要快。”宁夏兴鲜杂粮种植加工基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旭生业务繁忙,一会儿工夫打了好几通电话。

  “谷子、燕麦、荞麦,这些以前是西海固群众的糊口粮,现在却成了高档食品,刚说的杂粮礼盒,一盒能卖128元。”挂掉电话,王旭生笑着对记者说,附加值的大幅提高离不开深加工和品牌的力量。

  近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西海固人找到了“脱贫密码”,大山之间崛起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深加工和品牌农业战略的实施更是让农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成为西海固地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据了解,除了杂粮产业,马铃薯、滩羊、肉牛、瓜菜、艾草等多种特色产业也得益于此,迈入提档升级的发展快车道。

  宁夏农业农村部门和西海固部分县区政府还通过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产业加快发展加油添力。

  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这一产区是业界公认的全球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然而,葡萄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还得面对进口葡萄酒的冲击。为更好促进产业发展,红寺堡区先后培育出千红裕、戈蕊红、中贺等40多个葡萄酒品牌,今年起又鼓励酒庄企业形成联盟,注册产区公用品牌“红漠”,以加强对产品品质、价格等的整体把控,形成酒庄企业抱团打品牌的发展模式。“今年6月中旬,以‘红漠’为品牌的葡萄酒正式上市,短时间内品牌效应就显现出来,销售量增长很快。”红寺堡区红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青山说。

  品牌引领下,快速发展的葡萄酒产业成为红寺堡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目前红寺堡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年产成品酒近800万瓶,产值近4亿元,每年当地群众务工总量达56万人次,群众务工总收入近5600万元。

  生态持续改善也给当地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过去,满目苍黄曾是西海固的生态底色,由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以前农民不得不将山坡垦成农田,这让土壤愈发贫瘠,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产业发展无从谈起。

  近年,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得益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西海固的样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海固乡村旅游业也迎来发展契机。

  不少游客惊喜地发现,在六盘山区还有一道宽20余米的瀑布。这道茹河流经此地形成的瀑布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掩映于青山绿水间。近些年,随着彭阳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来此游玩的游客明显增多。村民安海燕看准商机,在附近开起农家乐。“人多了生意不用愁,去年毛收入达到130多万元。”安海燕说。

  据统计,去年彭阳县共吸引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亿元,山花、梯田、瀑布等成为招牌旅游元素。农村变景区、农户变导游、民房变客房,彭阳县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发展在西海固地区颇具代表性,这些产业不仅成为西海固地区的朝阳产业,还带动乡村不少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良好态势。

  在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当地合作社依托山地梯田风貌,打造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200多户村民入股发展乡村旅游业。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种植、林下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产业也随之兴旺起来,并呈现出融合发展之势。

  “有了餐饮业态,‘林下鸡’变成了‘餐桌鸡’,效益翻了几倍,农作物加工后也做成礼品卖给游客,采摘、农事体验等又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产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了。”西吉县心雨林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建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