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使命

2020-10-19 11:05:12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42期

 

中关村西区外景 中关村管委会供图

在中关村,最不值钱的是电脑,最值钱的是人脑

“无论你在任何时间、地点,有了一个大胆的创新设想,都很快能在中关村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找到研发工具、资金支持。”

中关村有光荣和梦想,有最大的情怀,也有最普通身影,时代英雄与“蚂蚁雄兵”都是这里的建设者、使命的践行者

“中关村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在战略必争之地发挥作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骆国骏 盖博铭 张骁 吉宁

  

  “中关村是有使命的。”这是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在专题研究推进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说的一句点睛之语。这句话意味深长,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关村使命”的探访。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历史共振,创新引领成为它的基因,不屈与坚韧守护着初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双压力”同在。中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中关村正经历着时代大考,也在寻求着历史答案。

  扛起创新大旗

  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9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核心任务,探索中国特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一系列关键数据彰显出中关村发展硬实力:

  ——2019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股权投资机构超过1800家,拥有248家创业孵化机构、近600家联盟协会和民非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487.4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5.1%;研发人员86.3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0.7%。

  ——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9.7万件,同比增长12.3%,发明专利申请量5.9万件,同比增长16.5%……

  在被誉为“中国芯”硅谷的北京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这个承担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芯片航母”已形成“头雁效应”,吸引包括地平线、比特大陆、兆易创新、文安智能等数十家龙头企业入驻,成为推动中国芯片相关产业稳定发展的策源地之一。

  2017年7月,当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园区还是建筑工地时,同源微(北京)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波便与园区运营团队一同进驻园区,带领团队走上芯片设计创业之路。“当时,公司里只有3个人,我、董事长和一个工作人员。我们除了梦想,几乎啥都没有。公司会客用的会议桌都是两张小桌子拼成的。”王洪波说。

  带着这股闯劲,扎根这片沃土,同源微和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成为并肩创业的战友。“我们是工程师,精于专业,却不太懂其他。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提供的专业服务,让我们心无旁骛搞创新。”如今,企业已在细分领域拥有数十个发明专利,关键是有一大批行业龙头成为公司客户。

  同样“多年磨一剑”的还有新材料领域创业者——北京叠加态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钟飞鹏。来自福建一个小渔村的钟飞鹏,最常听的歌是《爱拼才会赢》。

  “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苦干、需要灵感,但更需要孕育创新的环境。”钟飞鹏说,项目2013年成立后,8人团队历时7年埋头钻研,历经1300多次反复试验,最终研制出“绝导体”超材料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原始创新将为包装、服装等生活、服务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在钟飞鹏看来,北京创新土壤肥沃,可以把“小树苗”养育成“大树”。“无论你在任何时间、地点,有了一个大胆的创新设想,都很快能在中关村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找到研发工具、资金支持。”

  自2019年公司落户中关村智造大街,成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村办企业”以来,钟飞鹏团队步入发展快车道,不仅得到国内同行认可,更受到国际关注。“从国际户外运动品牌入手,许多国家的供应商主动找过来谈代理合作,希望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些隔温材料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疫情发生以来,中关村持续支持新冠病毒检测技术创新,举办中关村检测技术前沿创新大赛,挖掘支持前沿创新项目。加强创新药物、医疗设备研发布局,重点推动抗体药物、呼吸机等技术创新,加快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疫情防控预警和科学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073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同期,中关村企业实现技术收入789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这些创新成效源于中关村的创新生态:政、产、学&研、用、金、介、媒、展,这“八大要素”系统布局、协同联动,共同助力中关村创新生态蓬勃发展。

  ——“政”指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创新体系中发挥引导作用。

  ——“产”指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从“1”到“100”做大做强。

  ——“学&研”指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以及相关新型科研机构。

  ——“用”指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

  ——“金”指金融和资本,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力,创新源于科技,成于金融。

  ——“介”指各类促进创新的中介组织、协会组织和服务平台。

  ——“媒”指新闻媒体,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舆论氛围。

  ——“展”指会展及论坛,是展示中关村成就的窗口和促进交流的连接器。

  在这些方面,中关村集聚着全国最丰富的创新资源,在新条件、新背景下如何蓄积创新势能、释放创新动能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翟立新认为,中关村的时代使命在于“五个引领”:引领技术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创新生态建设、引领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等。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轮子’。”翟立新认为,中关村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两个“轮子”要同时转,形成强大创新驱动力。

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3月16日摄) 任超摄/本刊

  “创基因”孕育“闯文化”

  中关村是一个“村”,无数梦想家在这里耕耘。这个“村”已经走出海淀区、走出北京,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站上世界合作竞争的舞台中央。

  中关村的使命不仅基于当下,也源于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初心。回顾历史,旧观念和新思想曾在此处碰撞,历史和未来于此处交汇,科技创新在这里迎接时代的“令牌”。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成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9年成为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2009年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关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关村,因创新而生。它始终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排头兵。作为最初的“试验区”,它也试验着新的社会思想和事业理念,激荡着中国人的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关村这片土地就见证着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努力。中关村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的最强音。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从坐落于中关村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里,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近30位中科院院士,“孵化”出一批新的核科学研究机构。

  1984年秋,年过四旬的柳传志带着一群科研人员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计算所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这家民营企业在1989年吸引了刚硕士毕业的杨元庆,成为联想首次公开招聘的大学生员工。当时,他没有选择出国继续深造,而是留在“有做不完事情、尊重年轻人、认可知识和技能”的联想,成为一名“战略新人”。

  “中关村是我的发祥地。”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带着团队,从熙熙攘攘的电脑倒买倒卖人流中,成为已经“不满足代理销售,开始筹划自主研发”的一股“清流”。

  就是这家从中关村走出去的全球化高科技制造企业,面对疫情,更凸显了其“抗压能力”。数据显示,联想集团旗下个人电脑产品在第三季度实现1927万台出货,同比增长11.3%,市场份额高达23.7%,位列全球PC制造商第一。

  “我们不能停留于满足低成本制造的成果,应该努力提升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制造立于不败之地,夯实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现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

  如果说小岗村是乡土中国“希望的田野”,那么中关村无疑是创新中国“春天的故事”。

  ——从一个不足十人的课题组到如今国内唯一一家缝制机械电控行业上市公司,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过了30多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创始人郑建军和技术人员力排众议,抛弃了模仿开发方式,选择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当时,郑建军基本就吃住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里,在装配车间里用木板盖在草地上,一住就是几个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多头多色全自动电脑绣花机。如今大豪科技刺绣机电控系统在全球细分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大豪科技展室的墙上,“创新永无止境”的标识格外醒目。

  ——1988年的一个上午,用友创始人王文京从国家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偷溜”出来,参加“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大会”,现场公布的一条条鼓励创新政策让王文京“再也坐不住了”,他放弃被称为“米缸里的工作”,变成一名“骑在牛背上的创业者”,带领团队成为国内最大的办公软件提供商。

  ——2011年成立的旷视科技是中关村新锐一代的佼佼者。年轻的旷视科技在北京历经多次“搬家”,从3人成长到3000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关村,甚至没有离开过五道口。旷视的一群年轻人也是中关村人的缩影,是一群有技术信仰、坚持价值务实的人。今年3月,团队正式开源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面向全球开发者,共建人工智能底层生态。

  一代一代创业者都有着他们不同的时代使命。他们艰苦创业、敢于突破、踏实前进。他们明国之所需、拥理想情怀。改革开放的发展轨迹证明,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这里有光荣和梦想,有最大的情怀,也有最普通身影,时代英雄与“蚂蚁雄兵”都是这里的建设者、使命的践行者。

  1995年,21岁的王艳昌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中关村,和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一样,打拼着自己的事业。

  在中关村打拼了20多年的王艳昌,见惯了人来人往,看到无数的年轻人在中关村寻找着自己的方向。

  2014年,在海淀图书城附近创投咖啡厅上班的王艳昌,亲历了这个图书城即将升级为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沿阵地。

  “我看着这一批又一批的创业青年在中关村成长。”王艳昌说,在中关村打拼的人是幸运的,这是一个聚集梦想、承载梦想的地方。

  今天,在中关村人的努力下,中关村核心区由“大”到“小”,从人山人海的电子大卖场到互联网虚拟产业蓬勃发展;中关村核心区也从“小”再到“大”,从双创团队项目孵化到国际顶级企业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唯有敢于创新的国度,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在这里,时代推动与个体努力合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正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奋进中砥砺前行。

  中关村大街旁,“生命,献给新技术开拓者”的雕塑依然醒目。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作为“城市”这本书的读者,中关村人见证着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蓝图正在这里徐徐打开,也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

  “中关村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在战略必争之地发挥作用。”翟立新说。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未来。把脉中关村,感受这里不断奋勇争先的使命感。以史为鉴,还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逐浪时代立潮头

  自1951年全球第一个科技园区在美国硅谷诞生以来,科技园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目前全球科技园区已达到500多家,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园区日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纵观全球科技园区的演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介绍,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硅谷前身成立。产学研紧密合作也催生了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英国剑桥科技园等一批以高校为核心、技术转移为重点的园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瑞典西斯塔科学城、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等一批以企业为核心、以产业聚集为重点的科技园相继诞生。同时,发展中国家依靠政府力量也推动形成一批科技园区,如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它们均成为支撑各国乃至助推全人类进步的基石。

  《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显示,环顾全球,美国硅谷创新能力突出,各类创新指标均居全球前列,尤其是突破性前沿技术优势明显;英国剑桥科技园、韩国大德研发特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基础研究创新资源丰富;深圳高新区PCT专利申请最为活跃;瑞士苏黎世科技园、德国慕尼黑科技园等欧洲科技园区所在城市生活质量位居全球前列。

  回望中关村,这里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关村需踏上新征程,继续敢为人先、逐浪潮头,对标与引领国际,实现新作为。

  “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翟立新表示,面对科技挑战,我们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上,中关村要有所作为。我们有能力、有条件做一些急国家所急,解企业所难的工作。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中关村正面向未来主动布局。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创新主阵地,“中关村的使命”的内涵也将不断拓展: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新作为、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深化改革和开放合作上有新作为。

  ——关键领域创新对企业有多重要?广联达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刘谦对此深有感触。作为一家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公司2000年之前创业时,行业已是一片“红海”,想要突破市场,前提必须有突破性技术。到了2003年左右,眼见广联达在国内客户越来越多,长期使用外方公司3D图形平台软件的广联达遭遇“卡脖子”式限制,提出不合理要求。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们,公司一口气投入1000万元,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写,最终依靠自主研发的图形引擎,把数字建筑图形算量逐步做到中国第一、世界领先。”刘谦说,以前外方公司俯视中国企业,现在它们每次做年度规划时,都要先参考我们的发展情况,“想要腰杆硬,就要狠下心来做自主研发。”

  ——操控台进行智能导引、光学追踪精准定位、机械臂辅助将螺钉准确植入……在北京天智航公司的展厅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在精准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骨科手术对精度要求极高,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不仅可以提高准确率、缩短手术时间,更能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送根告诉记者,截至8月,企业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80余家医疗机构完成8000余例手术。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关系紧张仍在我国多地广泛存在,前沿技术应用恰似一道新曙光,加速破解困局。

  ——在中关村,最不值钱的是电脑,最值钱的是人脑,让关键人才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非常重要。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看来,科技创新需要围绕国家发展所需的硬科技进行长期投入,很多人才集中在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高校院所、重点国企和民企中,积极调动这些科学家或一线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就能加快成果转化,为国为民服务。

  王田苗说,中关村在体制创新上搞先行先试,计划设立科学家投资基金,政府、社会,甚至允许自愿参与的科学家一起出资搞研发。科学家虽然难以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但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参与项目形成成果。中关村既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也展示着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形象。

  面向未来,中关村步稳蹄疾、放眼世界。

  曾经中关村以跟跑者的身份打造“中国硅谷”,如今中关村以领跑者的角色建设“世界的中关村”,今昔对比的深刻变化,何尝不是中国拥抱世界的最好实例。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全球创新源于新技术、新思想的引领,一定要加强前沿科技创业,形成开放的科研体系。未来,中关村要引领世界,必须持续总结基于政府规划、企业、高校研究院所聚集等条件下的经验,探索并针对前沿技术提供更加朴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面向未来,中关村不能懈怠、不能停歇。

  中关村还需要继续“疯”起来,即在各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下让创新资源充分调动与流转。其基础是创新要素逐渐齐备,其过程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其表现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效能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

  同时,中关村作为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前哨,需要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的创新狂人,需要有创新主体在此地起到“马斯克效应”,从而进一步激活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生态。

  面向未来,中关村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在改革开放、基本现代化、创新强国等国家使命面前,中关村还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新功能,助力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把握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发展趋势,聚焦发展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集成电路、5G、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要主动布局科技冬奥、智慧交通、智能工厂、智慧楼宇、未来社区等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构建和完善产业生态。”翟立新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关村人带着使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