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成渝还需锻造硬实力

2020-10-20 17:19:37 来源: 瞭望

  

2018年双城经济圈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不仅低于三大城市群,甚至低于全国水平(2.19%)

到目前为止,双城经济圈还没有诞生过世界500强企业,入围2018年中国民企500强的仅有14家,相比浙江(93家)、江苏(86家)、山东(73家)差距甚远

成渝两地电子信息、汽车等主导产业仍以代工、组装环节为主,缺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苗头

  文/ 蒲卓岩 念沛豪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以下简称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的区域,近年来,以成渝为核心的双城经济圈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图1 2015~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双城经济圈内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双核城市成都、重庆经济总量均超过1.5万亿元。双城经济圈初步形成了“双核(成都、重庆)、一轴(成渝发展主轴)、两带(沿长江城市带、成德绵乐城市带)”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图2 “双核、一轴、两带”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但是,双城经济圈离国内城市群第一梯队还存在明显差距。在经济总量方面,2018年双城经济圈GDP、工业增加值均不及长三角城市群的1/3,也低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在发展效率方面,人均GDP水平仅为6.1万元,与其他城市群差距明显。在产出效益方面,地均产出仅0.3亿元/平方公里,不到长三角的一半、珠三角的1/4。

  表1 2018年城市群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Wind,《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公开资料整理

  突出表现为三大短板:

  一是,受创新能力和龙头企业不足制约,双城经济圈目前仍然缺乏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如表1所示,2018年双城经济圈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不仅低于三大城市群,甚至低于全国水平(2.19%)。

  一方面,龙头企业发育不足。到目前为止,双城经济圈还没有诞生过世界500强企业,入围2018年中国民企500强的仅有14家,相比浙江(93家)、江苏(86家)、山东(73家)差距甚远。

  另一方面,部分领域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苗头。成渝两地电子信息、汽车等主导产业仍以代工、组装环节为主,缺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增加值率相对不高;周边眉山、资阳等地更多则是承接了成都释放出来的更低附加值环节。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2018年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略超过50%,而成都仅为46%,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70%左右的水平。

  二是,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后劲。纵观国内其他三大城市群,不仅作为核心城市实力超强,还有一批万亿级的重点城市。比如,苏州、杭州、无锡、佛山等。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虽然超过1.5万亿元,但尚未由极化进入溢出阶段,并未发挥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其他城市在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面临两大核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内外部因素叠加的情况下发育不佳,导致双城经济圈缺乏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

  迄今仅有5个城市(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发展最好的绵阳、德阳也仅占整个经济圈经济总量的4.9%和4.0%,相比成都(29.1%)差距巨大,部分城市份额更是不到1%。

  三是,产业同质化竞争矛盾突出。目前,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间从主导产业到重点产品都存在竞争,互相争夺优质资源的情况仍然突出。

  例如,在双城经济圈内四川的14个市、州中,有九成以上均将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产业链趋同现象更为明显,两地均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环节都有布局,在新型显示领域的产品均覆盖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等。主导产业的重叠使两地不断加大政策筹码,争夺招商企业和项目,致使双城经济圈内的规模集群效应不仅没有充分显现,反而因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整体合力的发挥,延缓产业升级步伐。

  表2 成渝重点产业领域

  要想成为全国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必须打破各自竞相发展的格局,打造三大跨区域产业链,促进产业错位协同发展。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链,充分发挥成渝中心城市作用,积极拓展集成电路研发设计等前端领域,以及信息服务和运营服务等后端领域,推进成都重点布局高端软件、信息技术等,重庆重点布局硬件制造,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促进与周边绵阳、眉山等地在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零部件、元器件等环节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

  二是汽车产业链,发挥成渝总部的设计研发优势,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周边城市布局整车制造,同时深化与德阳、绵阳、资阳、南充、内江等地在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的合作,依托成渝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等。

  三是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成渝在新药研发方面联合创新,在基因工程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中草药资源,与资阳、眉山、南充、内江等地在原料药、中药材等领域形成配套关系。

  建设三大创新平台,加快推动产业层次提升。一是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电子信息创新平台,争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成渝布局。在汽车领域建设一批汽车关键零部件研究中心、动力电池研发平台、无人驾驶研究平台等。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完善新药研发平台、中试平台、医药评价平台等服务平台体系,尽快建成双城经济圈GLP、GCP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是加快形成以成渝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区域创新协同体系。加强成渝与周边城市的联动,为其提供创新服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助力双城经济圈产业提质增效。

  培育壮大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向渗透。

  一是加快壮大信息服务业,依托成都软件信息服务业基础优势,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为双城经济圈企业提供工业管理、资源交易、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化信息服务,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形成信息服务产业生态。

  二是强化重庆、成都国家级物流枢纽功能,打造一批商贸物流基地,建设一批电子、汽车、冷链等专业物流园区。

  三是推进建设双城经济圈产业基金,以成渝为主,各市州共同出资,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强化金融资本对双城经济圈内优质企业、协作项目以及创新联盟的支持,增强金融资源集聚辐射度。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双城经济圈多层次常态化协商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产业对接交流,建立由双城经济圈内市级主要领导共同召集、轮流主持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在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磋商,共同谋划跨区域重大项目落地、重大规划对接、重大政策协同等事宜。

  二是推进成、渝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比如推进建设成渝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设计园,加强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推进建设成都与资阳汽车生产制造园区,重庆与绵阳、德阳建立智能终端飞地生产园区,促进产业优质资源互补。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

  三是强化成渝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周边城市依托自身基础优势承接成渝产业转移,支持周边城市企业到重庆和成都设立行政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等,支持重庆和成都的企业向周边城市和园区布局生产环节。

(作者单位: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