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联合国扶贫课程的宁夏蔡川模式有啥亮点?

2020-11-09 11:16:11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45期

  

“蔡川模式”近期作为联合国中国扶贫经典案例在联合国网站展示,成为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的课程

形成“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小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组织引领产业走”的良性发展格局

  文 |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委副书记、区长 房正纶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原州区持续推进贫困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建立“产业引领+能人带动+财政支持+金融帮扶”的新型金融扶贫模式,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蔡川模式,有效破解信贷资金落地障碍,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难题。蔡川模式入选中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近期作为联合国中国扶贫经典案例在联合国网站展示,成为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的课程。

  农村金融重在普惠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期,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对于解决好贫困群众融资难题,实现稳定脱贫具有关键作用。

  多年来,“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一直处于金融服务的盲区,一些贫困县存贷比不足50%,资金外流严重。针对这些短板和不足,原州区按照“财政+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形成“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的金融扶贫机制,建立担保资金池,撬动银行贷款投入,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提供资金保障。

  蔡川村地处固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脚下,饲草优质,饲养的牲畜肉质细嫩鲜美,具有发展草畜产业的突出优势。但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发展陷入贫在产业,困于资金的境地。2008年蔡川村创办首家养殖合作社,中国邮储银行宁夏分行进行试点贷款,向首批14户具有一定养殖基础的村民发放贷款共17万元。考虑到村民缺乏贷款抵押物,在担保形式上,贷款发放采用了村干部、养殖能手等任意3户相互担保组成联保小组的形式,以合作社担保弥补贫困家庭抵押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村民发展养殖缺资金的难题。

  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实施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享受贴息,蔡川村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村民贷了款全部用于种草、养牛、养羊,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1万亩土地全种上了青贮玉米等饲草,牛存栏量从2008年的170头增加到现在的3200多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蔡川村和中国邮储银行宁夏分行经过多年金融扶贫探索实践,推动了金融小贷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实现了所有农户贷款全覆盖,破解了普惠金融可持续性难题。2016年蔡川整村脱贫,“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蔡川模式在宁夏全区推广。

  帮扶机制做好引领

  金融扶贫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用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培育和发展产业,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2007年以前,蔡川村村民靠种植春麦、豌豆等农作物、精壮劳力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计。想要村民富起来,关键是产业和资金。按照固原市“两个带头人”工程部署,以党支部书记为领头雁的蔡川村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号召村干部、党员、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户组建功能型党小组,鼓励引导他们创办农民合作社、种养专业协会等。不仅为社员提供品种选育、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服务,还为养殖户做贷款担保人,负责农户借款的用途审查和监督管理,激发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打消银行对农户偿还能力的质疑,逐步形成“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小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组织引领产业走”的良性发展格局。

  今年,蔡川村村民贷款2600多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贷款15万元,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贷款25万元,牛饲养量5500头,羊饲养量1.2万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原州区推广蔡川模式,2016至2019年,累计投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亿余元,实现148个行政村全覆盖,平均每个村68.17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示范村达到31个。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蔡川村全貌

  信用评价健全体系

  原州区持续优化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政策层面保障金融扶贫措施全面落实。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成立乡村两级信用协会,采取“631”评分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用信用资本代替实物资本,解决无担保抵押问题,并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对农户进行摸底、评审,分A、B、C三个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根据农户借款使用实际,逐年升高,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大幅优惠。建立政府增信体系,将政府财政性资金存放与开户、大额存单存放和银行信贷规模挂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其中蔡川村80%的农户都达到了A级等级,中国邮储银行固原分行授予蔡川村“信用示范村”称号。

  在金融扶贫中,按照规定,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情况,每户贷款额度一般在3万至5万元,而中国邮储银行固原分行却破例为蔡川村每户贷款8万至10万元。“有信用,好贷款”成为村民们的普遍共识。为防控风险,贷款逾期由合作社利用合作基金垫付还款,化解农户信用风险,维护村民的信誉价值,10多年来蔡川村小贷资金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优势产业胜在特色

  产业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少、市场竞争意识缺乏、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是阻碍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的普遍难题。金融扶贫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借助资金整合能力,持续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蔡川村在金融小贷的推动下,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村80%以上农户从事牛羊养殖,牛、羊存栏数达到3265头、8650只,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红梅杏500多亩,种养业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27%以上。现在蔡川村建琉璃瓦房325栋,家家户户住上砖瓦房,自来水入户全覆盖,村组通了硬化路,拥有各种车辆400多辆。脱贫后的蔡川村有了更高追求。成立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产业、生态建设、村级治理5个党小组,实施科学化种植、养殖。依托金融扶贫的“借鸡生蛋”,蔡川村“生”下了脱贫致富的“金蛋”。

  蔡川村的实践证明,原州区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服水土、接地气、益大众。不仅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了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而且有效破解贫困地区融资难的问题,赢得各级各界的信赖和支持,激发了群众利用信贷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使扶贫方式由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变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三方互动格局。

  丰富和完善“蔡川模式”,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加强与政府扶贫产业项目合作,推动产融结合,以培育特色产业升级为切入点,激发发展活力。下一步原州区将选准适合群众的扶贫产业,加以资金支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把金融扶贫扶到点子上,帮到群众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