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传承“延安根军工魂”培育大国栋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
➤北理工自创校之初就肩负国家使命,此后一以贯之,在骨子里形成了“国家最大”的红色基因
➤胸怀“科技报国志”,北理工在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奋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了一批服务于国家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备学科和人才集聚优势,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成果转化上,应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梦佳
这是一所从延安烽火中孕育的学校,也是1940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因培养了一批矢志科技报国的领军人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服务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路”。这就是北京理工大学(下称“北理工”)。
八十载峥嵘岁月,这所大学将“延安根、军工魂”融入办学血液,在传承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精神中践行科技强国,把办学成果写在了共和国的尖端科研装备上,成为党创办的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实践者和开拓者。
数据统计显示,8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投身我国重要领域,孕育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领军人才,包括60位两院院士和120多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如“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天基雷达总设计师吴一戎院士。
80年来,学校研制出探空火箭、轻型坦克、低空测高雷达等,创造了多项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同时围绕国家战略急需,打造大国重器,在一大批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深空探测、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现代通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过程中,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
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北理工如何继续勇挑重担,创新发展,培养和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
骨子里就有“国家最大”的红色基因
《瞭望》: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回望历史,你认为学校积淀的最鲜明、最宝贵的精神底色是什么?
张军:北理工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校名由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任院长,师生们围绕边区经济发展需求,发现了适宜垦荒的南泥湾,发明了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等技术,迈出了我党创办理工科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可以说,北理工自创校之初就肩负国家使命,此后一以贯之,在骨子里形成了“国家最大”的红色基因。
《瞭望》:这一红色基因传承至今有哪些新表现、新成果?
张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胸怀“科技强国志”,在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勇担使命,协同攻坚,奋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了一批服务于国家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以徐更光、杨树兴院士为代表的三代“兵器人”,研制出新型成果,推动国家重大领域实现跨代发展;以王越、毛二可院士为代表的三代“雷达人”,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孙逢春、项昌乐院士为代表的三代“车辆人”,在新能源汽车、特种车辆研发方面走在了国家前列。
今天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世界科技发展中仍有亮眼表现。例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中,我校参与了10个空中梯队、26个装备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多项关键技术直接应用于一批“国之利器”,“科技立功”已经成为北理工人践行强国使命的最大特色。
《瞭望》: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让“国家最大”这一基因释放更大的能量?
张军:我们将继续发挥科技强国特色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成果转化上,做“脊梁柱”。这一方面需要学校持续探索更先进的科研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战略性地开展海外引智工作。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科研的“四大”新模式。一是推动优势工科与特色理科相结合,推进医工融合、“兵器+”、“智能+”、数字经济、科技法律等跨学科“大交叉”。二是瞄准前沿方向和新兴技术领域,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加快建设“大平台”,如推进基础和前沿交叉,建设“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联合行业优势力量,建设教育部“多模态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等。三是以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创新平台和领军人才汇聚创新“大团队”,以集成攻关汇聚大团队,完善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探索团队评价与激励制度,开辟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人才特殊通道,造就“雷达系统及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团队”“高效毁伤技术团队”“远程火箭研制团队”等优秀团队。四是瞄准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谋划和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向共性技术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集成攻关模式,结合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新材料、凝聚态物理、计算机仿真等新兴交叉领域深耕细作。
在引智方面,我们通过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机制,有效吸引到了高端人才。例如,我们全职引进的1位外籍专家,在他带领下,北理工培育了国际微纳米机器人和医工融合领域的顶尖科学团队,在高端医疗诊治机器人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10年来,经他推荐、培养,已有多位著名专家在北理工全职工作,形成了突出的高端人才引领和集聚效应。
五四青年节前夕,北理工师生用歌曲歌唱伟大祖国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培养共和国的脊梁是最大使命
《瞭望》: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北理工也启动了新时期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改革,请你介绍一下这轮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定位和目标。
张军:进入新时代,北理工人才培养新定位是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领军领导人才。
具体来说,“胸怀壮志”,就要为国家作贡献,做共和国的脊梁,这是我们最大的使命。“明德精工”源自北理工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前者强调“立德”“求善”,包含人文情怀,后者强调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可以精简为“明德精工”。我们还要让学生“创新包容”,因为任何一个技术的突破已不再是单项技术、单个领域所能完成,也不再是“个人包打天下”,而是要以包容的态度开展团队合作,同时要有独立的品格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时代担当”,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瞭望》:北理工采取了哪些务实举措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背后的设计逻辑是什么?
张军:我们首先构建了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之所以如此构建,是因为一直以来,高校的课程体系都只重视“知识养成”部分,忽视了“价值塑造”和“实践能力”,学生不知道为何去学,也不知道学的东西用到了什么地方,面对实际也不知需要掌握什么知识。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本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了“SPACE+X”(寰宇+)计划,建设了精工、睿信、求是等9大书院,实现了跨学院、跨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同时构建了“四类型七维度”本研一体贯通培养体系,优化了课程体系,强化了课程衔接,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
目前,我们已把原来的38个专业变成9大书院9大类招生,实行通识教育,促进不同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我们还通过“SPACE+X”(寰宇+)计划,拟打造6个“100场”讲座,邀请百名科学家、百名艺术家、百名外交家等来校授课,同时举办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这几年通过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和科技创新氛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实现了提质升级。这方面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北理工学子在创新创业大赛上夺魁、夺冠、夺金“年年不间断”,其中本科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2000多项,研究生获国际国内竞赛奖450余项;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还获得冠军、季军和金奖,创了赛事纪录。
《瞭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高校的重要关切,北理工在这方面的骄人成绩得益于哪些经验?
张军:这些优异成绩背后是学校对科教深度融合理念的坚守,更重要的是学校打造了一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条体系主要有四个特点,代表了北理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一是打通了“优质生源、课程培养、实践培养、社团活动、创新竞赛、产业转移、市场转化”的双创人才培养全链条;二是构建了“学客与创客、自主与团队、教学与科研、国内与国外、课上与课下”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大平台”,发挥以院士等为首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作用,立足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了“工科+理科”“工科+文科”的学科交叉,催生了具有北理工特色、享誉全球的创新创业贡献;四是推动双创实践环境升级,促进创客空间学客化、学客空间创客化,以“科研平台助双创、产业平台引双创、市场平台撑双创”,支撑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校园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构建“五维教育”
实现师生“有价值地成长”
《瞭望》:信息社会、智能社会催生了混合教学实践,重构着教学的环境与方式,此次疫情更是加速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变革。你推动北理工作为这一变革的先行者,在创造未来教育模式方面有什么心得?
张军:我们需要审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教育新矛盾,还要体验智能技术重构的教学新环境和新方式,从智慧社会发展整体视角和框架出发,思考未来教育。
应该说,当下以“人”为中心,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空间协同重构,正在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关系。因此,我们需要以智慧、互联为理念,基于智联网技术框架重塑“人机物环”关系,通过“智联教室”建设,打通空间、时间、知识之间的壁垒,形成三维空间与时间及知识两个维度协同融合的“五维教育”,推动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生产关系以及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释放教育潜能,实现学生和教师“有价值地成长”。
“五维教育”将空间三维、时间一维、知识一维融合贯通,将推动传统教室到智慧教室再到智联教室的更迭衍新。其核心引擎是覆盖感知、网络、计算和服务的智联网技术,通过多元全面持续的协同感知、多尺度超带宽的泛在网络、知识自主驱动的智能计算、多元个性精准的智慧服务,实现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教育生产新模式。在这一模式变革进程中,将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适用于虚拟学习空间与传统课堂融合环境的教学方法创新。
为此,我们学校建立了整个五维教育和智联教室的一套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推演,构建了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真正做到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
比如,我们为了让思政教学“活起来”,推动思政课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开发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课程《重走长征路》。通过VR技术模拟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红军遭遇的围追堵截、生离死别,过雪山草地的艰辛,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学习红军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品质。我们还改造了上百间“智慧教室”,通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穿越”,并建立了校内乐学平台,开发了2000多门线上课程,包括实验课。
目前,整个智慧教育进程都在扎实推进。我们通过名师授课、智联融动、育教衍新,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质、好奇追求和个性特质,而教师也在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变化,以渊博知识及好的品行来带动、影响学生,提升育人质量。
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脊梁柱”
《瞭望》:你如何研判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挑战?
张军: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多变,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了深刻影响。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源头、学术和学者汇聚的重镇,必须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兴国强国使命,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奋进在时代前列。
但是要看到,当前中国高校还存在一些普遍短板,第一个短板,也是最大的短板还是人才。我们真正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又红又专”的人才现在还比较稀缺,要加速培养,同时要下大力气把国外更多先进的人才引回来。第二个短板,是我们虽然强调高校要真正把教育回归到人才培养上,但如何达成这个共识,目前还有一些观念上的桎梏,仍需在教育的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第三个短板就是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未来亟待加大科技创新,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集聚优势,在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成果转化上,不当“旁观者”,要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
《瞭望》:面对这一挑战,你认为要从哪些方面来突围?请你结合北理工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新时代担当好高校的兴国强国使命。
张军:应对挑战的关键还在于实现高校的高质量内涵式科学发展。结合北理工而言,我觉得未来一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现代教育理念转化成自觉行动。二是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开放,更加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能固步自封。三是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不能孤立办校。近年来我们持续拓展开放办学格局,加快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推进中英创新学院、中德学院、中西学院建设,还和“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的6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了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等,加强了人文交流与合作纽带,深化了高等教育资源共融共享。四是以师生为中心,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高校自我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好80年来北理工的传统精神和文化,把我们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尖端科研装备上,写在祖国发展的事业中,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贡献“北理方案”,同时在国际合作中唱响北理声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