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论述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
这是5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考察时,同企业职工亲切交流 谢环驰摄/本刊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关系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变化作出新判断,对经济转型格局和发展方向作出新部署。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理论指引。
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全社会力量,调动最广泛积极性,共同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推动生产力发展进入新时代。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动力闸门。
中国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改革始终目标坚定:破除无效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放弃“唯GDP”论,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一系列划时代的改革部署,打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脉,助力中国经济向着中高端水平阔步前进。
在钢铁业界,“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的顺口溜广为流传。几年前,河北一省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全球钢产量排名第二的国家。过剩的落后产能、失衡的供求结构,让钢铁企业在“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怪圈中苦苦挣扎,河北最大的钢铁企业河钢集团也不能幸免。
如今,河钢集团石家庄钢铁公司生产的精品棒材“按块”供货,不仅销路顺畅,而且利润十分可观。一线工人说:“别的地方卖钢铁论‘吨’,我们这儿得论‘克’。”
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2020年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将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创新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在围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的4次地方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创新”。
在吉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玉米地,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在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进展表示肯定,要求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在湖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广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勉励企业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
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释了如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强调了理论创新的具体路径,明确表示“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谈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强调了六方面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虎丘区委书记方文浜说。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当前复杂形势下,苏州高新区正在主动求变,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先导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和伟大成就启示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离不开“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今年4月,电子产业市场转暖,重庆永信科技有限公司订单激增,急需扩大产能。重庆永川区的机关干部进驻企业“靠前服务”,使得公司新建电力专线的流程从60天压缩至22天。
“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清新的空气,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我们心无旁骛抓生产,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前海正在大力推进系统性、集成型改革。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面向未来,前海将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逐步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驱动支撑作用大、辐射服务功能好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建设中的贵州遵余高速湘江大桥(11月16日摄) 刘续摄/本刊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来到15年前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安吉余村,再次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两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安吉县全年接待游客2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8.2亿元。
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生动讲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一个道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良好生态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国已付诸实践:从长江沿岸“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绿色发展按下了快进键。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
与此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展开;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遍布乡间山林;街头巷尾的共享单车成为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生活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大江南北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
在国际上,中国主动践行大国责任,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坚定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