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保护好它的“发际线”

2020-12-23 10:54:22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51期

  

如果按照目前消融和退缩速度计算,再过50年,天山一号冰川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保护区域不同于保护区,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机构,环保做环保的,林业做林业的,难以形成保护合力

天山一号冰川持续退缩,缺乏生态安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保护工作还面临无规可依的窘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莹 张啸诚

  

  从新疆乌鲁木齐市驱车南行,在216国道上行驶3个多小时,随后进入山间穿行,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越升越高,经过一条碎石山路颠簸一段路程后,记者抵达天山一号冰川。

  天山一号冰川,位于天山中段天格尔峰北麓,海拔3850米,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被称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市的重要水源地。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天山一号冰川持续退缩,给下游数百万人口饮水安全带来隐患。近年来,人们紧急启动保护天山一号冰川和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源地的行动。

  受访业内人士建议,下一步应尽快成立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组建管委会,确保天山一号冰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人抓、有项目支撑,形成长效机制。

天山一号冰川(7月16日摄)     沙达提摄/本刊

  50年后冰川或将消失

  天山一号冰川是我国观测时间最长、研究最系统深入的一条冰川,被称为冰川“活化石”。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观测时间超过半个世纪的冰川,又被称为参照冰川,是中亚地区和整个中国冰川的代表。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李忠勤在试验站工作了20年,“冰川监测是很小众的特殊学科,工作条件艰苦,需要克服缺氧、环境艰苦等不利条件。”试验站有一批像李忠勤这样的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监测,有人已经坚持了61年。

  对冰川的监测,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研人员为探寻水源,沿乌鲁木齐河溯源而上,来到天山一号冰川脚下。

  1959年,在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倡议和组织下,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正式成立,是我国历史最长的以冰川为主要观测和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之所以命名为“一号”,即是由当年的研究编号而来。

  自1959年有观测数据以来,天山一号冰川一直处于退缩趋势。原本覆盖在两面山坡上的“V”字形冰川,底部不断退缩,从1993年起相连两片冰支永远分开了,成为独立的两条冰川,这一退缩趋势仍在加剧。

  研究显示,从1986年到1996年,天山一号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开始加剧;1996年以后的10年,变化愈加剧烈。李忠勤预测,如果按照目前消融和退缩速度计算,再过50年,天山一号冰川将从地球上消失。

  “新疆由冰川消融产生的水资源,占新疆总地表径流的25%至29%。”李忠勤说,天山一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母亲河的源头,又是中亚干旱区的代表性冰川,夏季融化后形成径流,流到平原和山脚绿洲区。天山一号冰川的监测研究,对冰川学科的发展,西部干旱区的水资源形成、转化和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野生动物数量快速增长

  “过去在天山一号冰川脚下,乌鲁木齐河源附近曾分布着20多家煤矿、石灰矿、金矿,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山谷里经常乌烟瘴气。”曾任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的李维东说,保护天山一号冰川、保护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源地生态安全,引起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1987年2月,从乌鲁木齐河源头到乌拉泊水库的区域,被划定为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14年2月,生态保护力度升级,新疆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正式建立。

  2016年起,乌鲁木齐县陆续关停保护区域内的煤矿企业,并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2019年,乌鲁木齐县投入9533万元,完成关闭矿山治理任务27个,其中煤矿14个,砂场11个,石灰石矿2个。2020年计划投入10328万元,对剩余的闭坑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不得再设探矿权、采矿权,到期矿业权不予延续,现有矿点不得扩建……为了保护冰川,新疆拟用3~5年时间,关停保护区域内所有矿点。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位于山谷中的一处煤矿,矿井已全部拆除,矿坑被回填,原址上竖起“永久封闭”的指示牌,地表恢复原貌,新覆的黄土里播撒了草籽。

  随着昔日矿区的生态治理逐步完成,在新长成的草场上,牧民们开始放牧牲畜。“过去煤田燃烧产生烟灰,空气质量差,食物都不敢拿到外面晾晒。”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村民黑沙·木哈买提江说,现在没有了火和烟,环境明显变好。

  除了关闭矿点,在保护区域的核心区还实行了严格的“禁牧禁游”。9800多亩草场被征收并覆土植绿,世代在此放牧的牧民们搬离保护区,来到新的安置点放牧;旅游活动被叫停,车辆禁止通行……

  自2015年以来,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组织“荒野新疆”在乌鲁木齐河源头附近山区布设多部红外相机观测雪豹。

  志愿者组织负责人邢睿说,天山一号冰川周边大型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雪豹数量稳定在20多只,从20世纪90年代后绝迹的熊也出现了,北山羊、马鹿、野猪数量有了快速增长。

  如今,曾严重退化的草场重新焕发生机,原野上花草摇曳,成群的北山羊奔驰在山间,高山草甸随处可见松鼠、旱獭的身影。

  长效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科研人员介绍,从监测数据来看,近年来的生态保护努力,对保护冰川产生积极作用,但生态保护和恢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常抓不懈。

  新疆于1998年申请上报,拟定2005年在天山一号冰川建立自然保护区,由地矿部门负责筹建,面积为248平方千米。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一直没有启动。

  “保护区域不同于保护区,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应尽快建立。”在李维东看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环保做环保的,林业做林业的,分头治理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生态保护深入推进。

  同时,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提出,目前天山一号冰川持续退缩,其可能产生的生态安全问题未得到系统研究,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简况、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风险状况也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

  由于缺乏生态安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工作面临着无规可依的窘境。

  因此,多位专家及有关部门建议,一方面应尽快成立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组建管委会,确保天山一号冰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人抓、有项目支撑,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另一方面,应及时开展天山一号冰川生态安全评估工作,编制天山一号冰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确定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环境风险,科学安排保护与建设项目。

  “建立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已到关键时期。”李忠勤说,下一步应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观测研究,升级科研设施和仪器,更好开展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