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现实中的拆弹专家,和电影里面不一样

2021-01-13 08:45:12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2期

 

我不是英雄

拆弹,是一道可能以牺牲为答案的题目

“设置炸弹的人不会告诉你炸弹还有多久爆炸,也不会用红蓝线进行区分,这不是游戏。”

排爆不像电影里那样酷炫,面对生死一线的决断,必须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冷静处置的能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步云 实习生 程雨婷

  一个人走向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个以他为圆心、半径50米的排爆圈,一声声沉重又清晰的呼吸……这是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80后”拆弹专家邱敬华对孤独感的刻画,也是他十多年从警生涯最熟悉的场景。

  排爆手不搞英雄主义

  邱敬华说,拆弹不像电影里那样,炸弹上总会绑着一个倒计时表。“设置炸弹的人不会告诉你炸弹还有多久爆炸,也不会用红蓝线区分,这不是考验排爆警察的游戏,他就是为引起爆炸。”

  邱敬华告诉记者,现实中的排爆队伍是一个系统,行动中上阵的主排手通常只有一个,但离不开相互配合的团队。

  上阵前,重达70斤左右的排爆服需要队友帮忙穿上;出发后,主排手会和队友保持语音联络,沟通炸弹的排查状况和处理方式;炸弹最终是现场处置还是转移销毁,也需要大家共同决定。而主排手要做的,就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地依据程序细致处置。

  为了让进入排爆圈的主排手不分神,队友们不会频繁使用语音。“决定如何处置后就尽量不用对讲机沟通了,总不能一边拆弹一边聊天吧?”邱敬华笑着说。

  一个人穿上厚重的排爆服走向炸弹时,行动会受限,视线会受阻,半径50米的圆圈内,只有排爆手和炸弹之间的对决。一个合格的排爆手,必须能消化压力与孤独感。在邱敬华眼中,这是每个排爆手的必备素质。

  “面对炸弹,肯定害怕,看多了就更怕,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邱敬华说,2008年的深圳四连环爆炸案中的第二起爆炸,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年4月,犯罪嫌疑人在一个月内实施了四起爆炸。在第二次爆炸发生前,嫌疑人把黑色塑料袋留在了某餐馆里,餐馆保安很警觉,立刻把塑料袋扔到店门口的绿化带并报警。

  凌晨1点多,排爆队伍到达现场,首先需要确定炸弹的具体位置。因为天黑无法看清,邱敬华的同事先穿上防爆服去绿化带里探查,而他负责遥控防爆机器人夹取可疑物。通过摄像头,他们发现塑料袋装有一个液体瓶和一个奶粉罐,经X光机扫描判定里面是助燃液体,而炸弹可能就藏在奶粉罐中。

  “就在我刚要夹取奶粉罐时,爆炸发生了。”邱敬华说,整个人瞬间懵掉,只看到屏幕全部黑屏。队友们则目睹了整个过程——500斤重的机器人被炸到后退几米,正面的机械臂被击毁,石头和碎片呼啸而过,爆炸烟云升起有三四层楼高。

  震惊中,邱敬华以为是自己触碰到炸弹而引发爆炸,后来经复原才知道,奶粉罐里藏有定时装置。“幸好当时去探查的队友已经走开,也幸好自己是通过操作机器人进行夹取。”他说,从那以后,排爆前都会拉起比安全警戒范围更大的排爆圈,就是担心在拆除过程中发生爆炸。

  拆弹,是一道可能以牺牲为答案的题目,答错一步,付出的代价都很沉重。邱敬华说,排爆手不是超级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都会害怕,但也因此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任务。

  假炸弹 真拆除

  自2005年入行以来,邱敬华拆弹经历丰富,算是排爆手中的“元老”。但并非每颗炸弹都会让人震耳欲聋,也有沉默的“哑弹”。入行三年后,他首次作为主排手进行拆弹,就遇到一颗假炸弹。

  当时正值傍晚,深圳大街上人头攒动,那颗炸弹被安置在闹市区的一个出租屋门口,表面捆了十几条电线。他和队友赶到后,对现场做了距离足够的封控,但是封控区外的群众依旧不少。

  邱敬华说,自己在群众的注视下走向炸弹,压力非常大,“生怕剪错哪根线,后果不堪设想。”

  在排爆前,他在前辈帮助下做了程序分析,知道炸弹可能不具备爆炸能力,但还是克制不住内心的忐忑。在拆弹过程中,他一点点排除杂念,成功完成了拆除,并最终认定这是一个假炸弹。

  还有一次与假炸弹的“邂逅”,发生在地铁站。当发现站内有人携带“冒烟的可疑物体”后,地铁安全工作人员紧急报警。邱敬华和队友迅速赶往现场,同时远程指导地铁方面进行初步验证,经过重量、材质等方面的判断,初步否定了是炸弹的可能。后来打开排查才确认,冒烟装置是一大块锂电池。

  “不管炸弹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当真的去拆。”邱敬华说,他们不会因为事先判断是假炸弹而不去排除。“高、中、低风险的爆炸装置只存在于理论中,实际操作中没有100%分解确认之前的,都必须按照真的来处置。”

  “排爆手在现场最希望的就是什么声音都听不到,静悄悄的就代表没事,也就是最好的事。”邱敬华说。

  不回头地走下去

  从深圳警官学校毕业进入特警支队后,邱敬华做出了与大多数年轻警察不同的选择——没去反恐、反劫持部门,而是经过双选进入排爆安检部门。

  这份有挑战又“烧脑”的工作,注定要与从高中开始就偏好理科、喜欢捣鼓机械的他相遇。邱敬华一头扎进了炸弹知识的海洋。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学校系统教授拆弹专业知识,单位聘请了一位从西北反恐一线退休的教授为排爆手培训,但没有教科书,也没有实验。

  邱敬华主动向前辈讨教排爆知识,在网络上下载国内外排爆案例视频,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化工领域的资料。

  经反复琢磨,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炸弹并熟练操控排爆机器人。“老师教的各种炸药的特性、制作复杂炸弹装置的方法以及涉爆现场的标准流程,是最真实的经验,但还要自己去实践。”

  走出教室,当初的少年热情与勇气,逐渐转变为担当与坚守。在真实的排爆场中历练,让邱敬华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份职业:不像电影里那样酷炫,要时刻面对深藏的危险、生死一线的决断,必须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冷静处置的能力。

  “拆弹没有回头路,每一步都没有机会重来一次。”他说,“这一行也一样,既然选择了排爆,那就不回头地走下去。”

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正在做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