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 未来已来

2021-01-21 09:08:16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3期

 

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交互、数字信任、数字货币将重构金融模式。中国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成为技术竞争与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应该主动参与并积极争取话语权,主动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努力建立一个数字金融的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圆桌嘉宾

李礼辉 中国银行原行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顾问委员

王永利 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

戴琼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顾问委员

罗 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

    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谢 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顾问委员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数字金融资产

    研究中心理事长

宋 群 联易融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胡梅娟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界的重要共识。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可能引发新的风险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如何构建包容审慎的数字金融新型监管框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新形势?如何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降低机构的合规成本,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效能?金融科技、数据资产、数字货币等一系列数字金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该如何发展?

  聚焦上述问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监管”高端研讨会,《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与参会嘉宾共话数字金融。

王威图/本刊

  货币金融创新必须坚持本质本源

  《瞭望》: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货币金融数字化创新实践。如何看待这些创新,如何做到趋利避害?

  李礼辉:近期虚拟货币价格起伏很大。有些机构投资者,比如PayPal入市可能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一个原因。对于虚拟货币,特别是比特币价格的上涨需要保持清醒。加密数字货币从本质上应该不算是一个支付工具,因为很难满足大众化支付市场的需求,但它可以是一个投资和投机工具,某种程度也可以满足所谓的灰色交易的小范围支付。

  王永利:货币金融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正成为热点话题,需要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去伪存真,把握本质与本源,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现在数字货币的概念很多,除了传统货币的数字化以外,包括比特币这样完全的网络内生的加密数字货币,以及这一类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这些数字货币存在一个问题:它们本质上差别非常大,都会成为数字货币吗?到底什么是数字货币?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发展逻辑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依然模糊。正因为这样,在实践上、观念上、理论上就出现很多所谓创新,但其实都偏离了它的本质和本源。

  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为交换服务的,发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的核心功能就是价值尺度。要发挥货币价值尺度的功能就需要货币币值基本稳定,要做到货币币值基本稳定,理论上就必须让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和这个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可交易社会财富的价值规模对应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全球没有达到一体化治理之前,数字货币的选择,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是央行数字货币。

  数字金融更需要严格监管

  《瞭望》:如何防范应对数字金融可能引发的新风险?

  李礼辉: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制度性变革和技术性挑战。制度性变革主要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一,技术性挑战是数字安全成为核心安全的要素之一。

  数字货币工具的数字化全球化已经初见端倪。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80%的中央银行已经启动数字货币的研发。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会居于核心地位。数字货币既可以在本国进行境内支付,也可以用于跨境支付,这肯定有利于提高支付的效率,但很大可能会裂解现在的货币体系和现在的金融管理系统以及主权货币制度。对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数字货币的国际化会构成对货币政策设计和流动性控制的挑战。对于被他国数字货币替代的国家,他们面对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因为本国主权货币的地位将会面对威胁,货币传导地位将会被削弱,而且金融的稳定性风险一定会成倍放大。

  金融业数字化变革呼唤制度创新,我们应该立足于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加速数字金融制度的建设、抓紧制定区块链金融监管、数字资产市场监管、数字货币监管、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等数字金融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信任机制,包括抓紧完善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路径、网上底层技术架构、网上应用场景设计,目标是要确保在市场中的规模化可靠应用。

  罗玫:传统资产的数字化和数据的资产化将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本和价值流通基础,支撑起以数字资产为底层资产的数字金融创新实践。我们会围绕如何依托数字金融,更好地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展开研究,对数字金融发展中的世界前沿问题进行探索,为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

  王永利:数字金融更需要严格监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经办机构一定要分离,金融经办机构必须是持牌的。

  谢平:数字金融监管需要秉承金融应用风险原则、技术中性原则、竞争中性原则、个人金融数据保护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原则,监管关注的是数字金融的金融属性而不是技术属性。

  数字金融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有:贷款、助贷和联合贷款;代理销售存款、理财、公募基金、保险等产品;给金融机构提供风控技术等。

  监管部门在搞清楚各种业务盈利模式后,陆续出台监管举措是有的放矢。2020年以来出台的监管措施涉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网络小贷公司、金融控股公司、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类金融企业清理整顿、代销数字金融产品的持牌准入、金融APP备案监管等。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瞭望》:数字金融发展目前的短板是什么?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

  戴琼海:在新一代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之下,传统资产的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中核心要素的资产化正支撑起以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为核心的要素资产进行金融创新实践。数字金融领域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我国后发的重要优势所在。

  白重恩:数字金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大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角度,信息来源比较多且有时候很不充分,研究机构需要整合全球顶尖的业界和学术资源,尤其是中国金融界和区块链行业的资深实践者,致力于成为高水平、跨学科的国际研究平台,能够基于客观事实做出更多系统性的、讲学理的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参考。

  李礼辉:占领数字技术高地,关键在人才,一是对创新型科研机构和核心企业加大投入,对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给予研发经费、薪酬激励、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 

  二是要真才实学,明确标准。需要审查个人的专业素质,客观成就和他的道德操守,吸纳有资历又确实有能力、有特长并确实能担当的人才。

  三是抓实干,明确学科带头人,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核心企业建设国家级数字技术研究机构,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数字技术学科和经济金融学科,培育一大批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和数字经济创新人才。

  罗玫:区块链是近几年广泛探讨的新兴技术,如何与实体产业结合,为实体经济赋能的创新和研究是国家重点科技战略之一。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在2020年发布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相关占据2席,分别为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和区块链应用操作员。

  区块链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前行条件是需要有懂技术、懂产业痛点、懂经济激励和生态建设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区块链领域综合性人才极其缺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有机构预测中国区块链人才缺口超过75万。

  戴琼海: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清华经管金融资产研究中心通过参与数字货币领导干部读本、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等撰写,面向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学生群体开展多层次的数字金融和区块链领域的人才培养等。

  努力建立数字金融

  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瞭望》:我们如何抢抓机遇,在数字金融国际监管中占有一席之地?

  李礼辉:数字金融势必会加深金融的全球化,在数字金融全球制度的建设中,中国不能缺席,也不应该一直居于旁观者的地位,我们应该主动参与并积极争取话语权,主动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努力建立一个数字金融的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在这样一个技术创新引发的重构进程中,我们要面对全球产业链整合带来的结构性转型压力和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带来的破坏性外部冲击,必须在数字技术的关键领域掌握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建立全球性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是我们关于数字安全最核心的关键所在。

  宋群:实现多场景应用是获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联易融采用的是底层区块链技术,对接出口商、进口商、出口海关、进口海关、中间物流等底层数据,在境内外与超过150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供应链金融合作。疫情期间,联易融和著名的企业装备品牌UNDERARMOUR合作,一起推出了跨境金融产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为UNDERARMOUR的东莞合作厂商,提供105笔融资,金额是400万美元。

  目前AI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构建一个新的供应链生态,能够真正让小微企业、核心企业乃至生态圈所有参与方都能够获益。这种技术的运用不光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复杂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在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出现的时候也能够帮助市场不断地持续运营,高效运作,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