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本来可以预防……” ——七问热衷健康科普的临床大咖
➤一些高危行业、服务行业应全员培训掌握基本急救技能
➤包括猝死在内的急症70%发生在家庭,建议每个家庭至少有1到2人学会基本急救技能
➤单靠医生个人做健康科普很难做大,要有学科团队做科普品牌、搞科普创作,也要联合医药企业共同耕耘,更要同媒体深度合作,不能只是医院医生“单兵种作战”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林苗苗
受访专家
贾大成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2009年退休后,贾大成大力推广急救科普,在新浪微博拥有290万粉丝,被誉为“中国急救科普第一人”。
缪中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曾撰写《熊猫医生和二师兄漫画医学》等多个系列科普作品,并创立漫画医学科普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
支修益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肺癌中心主任、胸外科首席专家。坚持肺癌防治科普宣传和控烟近30年。
张晓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新浪微博大V“东大夫”,微博粉丝近60万。
高雅军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主任医师。从事健康科普12年,在好大夫在线平台网上问诊11年,总访问量208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再度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健康的可贵、健康素养的可贵。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近多位从事健康科普的临床大咖,倾听他们原汁原味、朴实无华的心声。
“如果不提高老百姓的医学健康素养,我们的病人会越来越多”
《瞭望》: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走上健康知识普及的道路?
贾大成:1983年,我调入北京急救中心(原北京市急救站)工作,每天都会见到各种急症因等不及救护车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一些猝死患者和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总是使我心情沉重。大约1986年,北京化工二厂找到我们,说一旦出了事,往往等你们到了也晚了,想请我们给一线工人讲讲救护车到来之前能做些什么。这个想法和我不谋而合,从此开始坚持不懈的急救科普。
缪中荣:作为临床一线医生,每天都接触患者及家属,时时刻刻感受到大众对医学知识的无知或欠缺,很多患者因为来得太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很多疾病本来可以预防但由于无知酿成悲剧,所有这些问题每天都困扰着我们,如果不提高老百姓的医学健康素养,我们的病人会越来越多,也还会有太多太多的悲剧发生。
支修益: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许多患者和家属对肺癌防治知识,包括肺癌外科手术、抗肿瘤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症、疗效评估、毒副反应等不是很了解,医生不得不花很长时间介绍,对不同患者和家属反复重复同样的问题和回答。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把百姓共同关心的健康话题、患者和家属就医中肯定要遇到的问题等,利用健康大课堂、报纸杂志的健康栏目和广播电视的健康节目等,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促使我走上健康知识普及的道路,一路走来,已近30年。
张晓东:无意间发现网络充斥大量伪科学,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做起了健康科普。
高雅军:走上健康知识普及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是一个做了20多年手术的乳腺外科医生。虽然常常被称作乳腺专家,但在16年前,我自己宝宝降生后却遇到很多喂养困难,母婴分离、乳头混淆、被质疑奶量、乳腺炎一样没躲过,三个月就“被没奶”,不得不靠配方奶喂养,现在儿子胃肠道功能特别敏感,和没有纯母乳喂养有一定关系。
第二,我所在的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量非常大,每天都有哺乳期乳房出问题的妈妈就诊,我自己母乳喂养没成功,怎么指导络绎不绝来求诊的哺乳妈妈们呢?所以我每天挑灯夜战查阅国外母乳喂养资料,推开了一扇让我眼前一亮的大门——原来人类泌乳这门科学我欠缺太多,和母乳喂养率高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要完善、要改变。而我这个医生妈妈母乳喂养都这么难,老百姓就更找不到途径了。我也由此走上科普医学知识之路,帮助了不计其数的哺乳妈妈,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因为她们医院的乳腺科也是以治疗乳腺癌为主,母乳喂养也是短板。
《瞭望》:从事健康知识普及有哪些酸甜苦辣?
贾大成:尝尽了苦辣酸甜,但还是甜最多。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主动上门找到一些单位进行急救培训,却往往被“我们没有时间,不能影响我们工作”为由拒之门外。那时条件极差,我们每次推着自行车,带着装有“模拟人”的大箱子、幻灯机、自己绘画的图表步行到各单位举办讲座、培训,很多时候都是白天讲6到8小时课后,晚上接着上12小时夜班,次日继续讲6到8小时课,曾多次连续38小时不睡觉。
1987年,我给北京市公安局领导写了封信,讲明警察学习急救的重要性。第二天就得到回应,从此开始对北京警方的急救培训。时间不长,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教育训练处齐处长给我打电话:“贾大夫,给您道喜。我们有个刑警刚跟您学完急救两天,在执行任务时,救活了一个心跳骤停的老太太,《首都公安报》做了报道。”这是我教会急救的人第一次救活心脏骤停患者,真比我自己救活了患者还高兴。
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这些事例鼓舞我始终坚持急救科普,也让那些在网上质疑我、说风凉话,甚至谩骂的声音随风去了。
缪中荣:苦乐参半吧。欣慰的是努力得到太多回报,比如经常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告诉我说看了我做的科普获益匪浅,或是已经把我做的科普发到家庭群,更有一些患者看到科普主动就诊接受治疗。当然有时候也会让人感觉心酸,就是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我们做科普的力量还是太小,有点蚍蜉撼树的感觉。
支修益:医生有责任帮助政府和社会揭露流言、粉碎谣言,传播健康正能量。患者掌握科普信息后再同医生沟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医生也要学会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健康知识,这样才容易达到知、信、行的效果。比如,我一开始说“五气”提醒百姓有效预防肺癌,包括室外的大气污染、室内烟草烟气污染、厨房油烟气污染、房屋装修装饰材料导致的VOCs空气污染,以及长时间总爱生闷气导致的心理污染。后来我又把“五气”概括为“三霾”,即室外的雾霾、室内的烟霾和内心的阴霾。“三霾五气”我已提了5年以上时间,它不只让百姓容易记住,也容易在人群中传播,许多烟民家属听了讲座就会积极主动劝烟民戒烟,许多媒体和基层医生也都用“三霾五气”的说法传播肺癌防治科普知识。
通过科普宣传,我们也传递了肺癌诊断治疗领域的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排查新冠肺炎必须要做胸部CT,由此发现一些肺部小结节,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可借助微创外科手术大大降低肺癌死亡率。
“百姓对健康的了解比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但距我们的期望还差得很远”
《瞭望》:健康中国行动出台后,健康传播的环境有无变化?
贾大成:健康中国行动出台后,从事健康知识普及或者说健康传播的环境有了显著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跟我的联系更多了,尤其要求拍视频的更多了,邀请讲课、培训的单位也更多了,在网络上关注健康的网友也更多了。
缪中荣:我觉得变化不够大,自娱自乐、开会评奖的还太多,老百姓受益的还是少。
《瞭望》:就专业领域而言,你对公众健康走向有怎样的判断?
贾大成:在所有健康知识普及中,人们最关注的是保健和急救。保健,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避免或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病;急救,可以在发生意外时采取紧急对策。健康中国作为重要国策,必将对国人的健康长寿起到重要作用,也必将节省大量医药费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张晓东:百姓对健康的了解比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年轻人更能接受科学的健康观念,但距我们的期望还差得很远。个别不良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还在传播伪科学误导百姓,希望加大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环境,靠医生个体扭转全社会不健康的观念很难。
高雅军:我所从事的母乳喂养领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前景非常广阔。我相信自然孕育、母乳喂养会回归其应有位置,而不只是在母乳喂养周才被热炒。当然这也需要基层医护人员的支持、担当,需要更多家庭共同维护,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健康知识普及所处的位置还比较低”
《瞭望》: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健康知识普及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张晓东:健康知识的普及在中国可以说刚刚起步。例如倡导全民健身理念、杜绝大吃大喝、杜绝吸烟嗜酒、重视早癌筛查等,我们可以说才开了个头。
缪中荣:还是要把健康知识普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多一次科普,少一个悲剧。特别是要大力改善目前的科普环境,把国家在科普方面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少一些运动、开会、评奖。
高雅军:总的来说,健康知识普及所处的位置还比较低。比如,医务人员还是普遍热衷学习学科新进展、了解新药新技术,当然也因为工作繁忙无暇从事科普。
我感觉,我们还是缺少真正善于做科普的医学专家,未来要在青年医师中培养一批医学科普高手。
《瞭望》:你觉得现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得如何?有哪些建议?
贾大成:“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应对和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希望基层单位的领导充分重视,提高健康意识,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
建议:第一,健康知识的普及应该法制化、制度化。比如,一些高危行业、服务行业应该把急救技能列为职业技能,并作为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比如所有警察、保安、驾驶员、电工、游泳救生员应全员培训,掌握一些基本急救技能。民航、铁路、地铁、公交都应全员或按人数的百分比接受急救培训。驾校应设置急救培训课,所有持有驾照的人都应接受急救培训。而且每1到2年应复训一次。
第二,包括猝死在内的急症70%发生在家庭,建议每个家庭至少有1到2人学会一些基本急救技能,社区应按居住人口分布情况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机场、火车站、地铁、商业街区、体育场馆等人群密集场所都应配备AED。私家车、公车、公交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应配备急救包。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列为必修课,不同年龄学习不同内容,每年复训一次。
缪中荣:我的建议是将健康科普与医生个人考核挂钩。
支修益:希望有关部门在鼓励医生做健康科普方面出台激励政策,把医生参与科普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晋升职称的考核体系。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科普创作和健康传播要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百姓需求。现在更强调学科团队来做科普品牌、科普创作,而不仅仅靠个人,单靠个人做健康科普,怎么做也做不大。当然,做健康科普不仅要有临床医生和专家团队,还要联合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更要同媒体深度合作,不能只是医院医生“单兵种作战”。
《瞭望》:疫情告诉了人们什么?
缪中荣: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大力普及健康知识。
张晓东:这场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卫生健康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国家层面要加大管理力度,就百姓而言,也要形成讲卫生、勤洗手等基本卫生习惯,将公共场合打喷嚏不掩口鼻、随地吐痰等恶习彻底改变,只有做到这些,全民健康意识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高雅军:疫情期间,很多人的认知都改变了。希望人们放下心里的疙瘩,看淡生老病死,活在当下,珍惜家人、朋友、同事,轻松愉快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