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擅长治“土”病

2021-02-04 08:52:15 来源:

 

为生病的土壤开出救命“土”方

经他改良过的风沙土,种植马铃薯亩产量能高达8000公斤

“给土壤治病,与给人看病是一样的,需要问诊、化验、分析、开药、复诊等环节。”

“很多人会觉得土壤问题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土壤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步云 实习生 赵萌

  土,是出现在中国早期的汉字——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皆源于此。

  10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其中保存了至少四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可当它水土流失、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病魔”缠身,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从大学选择土壤专业开始,十多年的时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博士姜义亮背着“医药箱”,跑遍中国十几个省区市,为生病的土壤开出救命“土”方。

  你没见过的土壤

  你见过多少种土?

  姜义亮的实验室,在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在这里,一捧黄土也有千万张面孔。深浅不一,粗细不同的土壤被分门别类地盛放在样本盒中:咸阳武功的褐土、杨凌的黑垆土、榆林神木的风沙土、绥德的淤棉土、西咸新区的塿土、渭南潼关的新积土……

  出生在新疆的姜义亮回忆,家乡很多土是泛白的。由于气候原因,水分大量蒸发后,盐分就留在土壤表面,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治好土壤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

  2016年8月,姜义亮与校友在西安成立了一家生态技术公司,为政府、企业和老百姓提供环境监测、土壤检测诊断、土壤改良修复及水土保持等技术服务。

  姜义亮告诉记者,之所以将创业地点选在陕西,有诸多方面的考量。地处世界上唯一的黄土高原,黄土种类资源丰富,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以借靠母校西北农大的科研资源。而陕南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秦岭,也给科研带来了便利,用他的话说,“翻过秦岭,就会发现土壤孕满了变化。”

  在保护土壤的前提下,对盐碱地和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让贫瘠的荒地种出粮、多种粮,确保粮食安全,是姜义亮和他的团队努力的方向。

  陕西北部的毛乌素沙地是典型的风沙土,姜义亮运用新构土体改良技术进行修复,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这项技术在10万亩风沙土上得以利用,改良后的土壤种植马铃薯,亩产量高达8000公斤。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近六分之一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症”,早已伤痕累累。

  采访过程中,姜义亮公司的电话响了起来。他说,团队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他安排了技术人员免费解答土壤问题,没办法直接给出建议的,会建议把土壤样品寄到实验室,分析后再进行反馈。

  “土”方治大病

  姜义亮说,给土壤治病,与人看病是一样的,需要问诊、化验、分析、开药、复诊等环节。

  可土壤和人不一样,不会告诉他自己哪里疼。这就需要对“候诊”的土壤进行采样。他依据地形分布进行样点布设,再一个点一个点地采集土壤表层以及60到80厘米的深层样本。

  土壤采集回来后,还需要进行烘干,根据特定的指标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磨,再通过化学手段把土壤里的有效成分展现出来,进行化验分析。

  能否采集到代表土壤整体状况的样本,关系到后续检测的结果。姜义亮在采样过程中会把植物根系去掉,“因为根系的养分含量要比土壤中多,会影响最终的数据。”

  但有时误差不可避免,采样的时候,可能会采到一个污染比较严重的样本,但实际上只集中在一个小地块。这个时候,就要参考过往的数据和经验,避免为后续治理修复带来错误的方向。

  2017年,一位山西运城的老农在电视上看到姜义亮能给土壤治病,只身一人赶火车来到杨凌,一路询问学校的保安和工作人员,一步步联络到姜义亮本人。

  老农告诉他,家乡的土壤已经长不出作物——大棚内种植的蔬菜到了第三年,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换什么品种,都种不活。

  不去了解实际情况,就没有发言权。当时,姜义亮正在做全国土壤情况的调研,便去了山西。到了田里发现,高强度种植下,土壤的实际功能变弱,同时产生土传病害,容易滋生有害微生物蚕食农作物。

  找到病因后,姜义亮团队通过高温消毒和化学药剂消毒,将有害病原体消除,再用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方法恢复土壤活力,同时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让这块土地焕发了生机。

  陕西宝鸡凤县的政府也曾找到他们,当地的农民比较贫困,土地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但当时种什么都低产。经过一年的土壤修复和经济作物种植,128亩问题土壤全部可以重新正常耕作。

  “土壤改善了,经济效益好了,农民们的腰包也会鼓起来。”姜义亮说,作为一名环境科研人员,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农民富裕起来。

  目前,他们团队到过全国很多地方,利用土壤改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技术推广面积近50万亩,治愈的土壤面积达1万亩以上。

  土壤吃什么 我们就吃什么

  从广袤的大地到餐厅的饭桌,距离有多远?土壤问题不只关乎农民,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有时候我们说,现在吃到的水果蔬菜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这跟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姜义亮说,小时候吃西红柿,觉得就是西红柿的味道,但现在吃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了。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让农作物失去了原汁原味。

  更严重的,还有污染问题。

  姜义亮解释说,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大气循环和地表径流循环进入周围的农田,加上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如果处置不当,都会让有害物质沉积在土壤里,再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对人体产生危害。

  “如果没有人去重视环境治理,再先进的医学技术,再多的医疗机构,可能都没办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姜义亮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长时间不使用电池会发现电池会渗漏出一些液体,这是对人体有害的电解液,而我们在生活中丢弃的各种塑料制品,同样也是难以降解、破坏土壤的污染物。

  “现在吃的蔬菜是超市里洗干净的,喝的果汁是瓶子装好的,路过绿化带也不会注意到下面的土,很多人会觉得土壤问题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土壤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姜义亮说。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创业五年来,对于他和同事们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让大家能吃到土壤治理回馈给人们的健康食品。

  “土壤治理不是通过一种技术立马发生变化,而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姜义亮说,这项工作是终身责任制,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