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金融行动

2021-02-08 14:53:03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6-7期

 

工行定西分行创新“蓝天模式”发展马铃薯等产业,通过金融扶贫“输血”促进产业“造血”

  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脱贫攻坚带来的伟大成就引起国内外关注。世界银行专家评价“将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

  扶贫攻坚战,金融在行动。

  金融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金融资源定向、精准地配置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过程。客观地说,金融扶贫与一般的金融活动有很大区别,金融扶贫的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收益比较低。

  面对金融扶贫的这些客观制约条件,中国金融机构把握精准扶贫要求,统筹金融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根基,找准金融支持的切入点,对接特色产业、贫困人口就业就学、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项目发展等,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形成“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农村经济组织扶贫+公益扶贫+党建扶贫”短中长期兼顾的立体式扶贫,为全球惠普金融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金融扶贫是金融领域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重大政治任务,考验的不只是担当,更需要专业能力与智慧。金融扶贫不是“一贷了之”,而是真正扎根泥土,尊重市场客观规律,输血造血相结合,用金融创新解决发展难题:通过苹果“保险+期货”的产品创新,解决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丰产不丰收的难题,实现减产不减收;针对异常天气灾害对种植养殖业影响,开发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等36款扶贫类保险产品,有效转变这些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针对电商扶贫中消费者担心产品质量问题,开展“直播+保险”,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险打通农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障碍,促进贫困地区有效增收……

  金融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任重道远。面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发挥金融业在中国减贫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宏观政策转思路、调方向、找方法,加强政策协同性成为关键所在。

  着眼于未来发展,金融扶贫还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套协同。财政政策为产业发展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货币政策对贫困地区提供结构性降准降息政策;产业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业创收。从未来发展看,这三个方面的政策协同还需进一步加强。

  各种金融工具也需要强化组合创新,在已有的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债券市场融资、主板创业板市场融资、新三板挂牌和投资基金等融资、目标价格保险、设施农业保险等扶贫类产品基础上,加速全领域创新,做好行业内循环,在风险管控上做减法,在落地质效上做乘法。

  金融扶贫有效开展还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作支撑。需要进一步在贫困地区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增强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提高其金融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贫困地区营商环境也需要持续改善,通过行政效率的提升,给金融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金融扶贫离不开人才。增强年轻的金融从业者对国情的了解,让他们在相对贫困的地方开另一种“眼界”,激发他们内生的责任意识,把改变相对贫困地区落后状态化为自觉行动,这将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文|胡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