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金融做了什么

2021-02-08 14:53:07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6-7期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深挖农业农村大数据,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通过“网络供应链”“小微快贷”“云企贷”等线上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融资

由当地政府推荐,优选当地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合作社作为脱贫助理人,脱贫助理人通过收购贫困户的产品、租用他们的生产资料或雇用劳动力、分红等方式,最终将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定价的农产品在平台上销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亚飞 王晓洁

 

  甘肃定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当地有句谚语:“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说的是同一种作物。定西的土豆淀粉含量高,口感香甜,当地人还亲切地唤其为“洋芋蛋儿”。不过长期以来,美味的土豆没能让当地富起来,农民的钱包总是瘪瘪的。

  定西市安定区葛家岔镇的土豆种植户陈旭东道出了苦衷:不怕土豆收成不好,怕的是收购土豆的企业“打白条”。这意味着物财两空,有苦说不出。

  “大型收购企业之前都是提前向合作社预订土豆,缺少资金时,只能层层打白条。”陈旭东感叹。

  产业好,农民却赚不到钱,还背负风险。如何破解?中国工商银行定西分行尝试“破题”——建立马铃薯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从2017年起,工行定西分行创新马铃薯产业供应链金融方式——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银行为马铃薯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投放低息贷款,弥补了扶贫产业融资短板,金融“输血”促进产业“造血”,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供应链金融的保障下,银行为企业发放贷款,农民也能提前收到货款。“欠条链”变为“金融链”,各方都不再整日为风险担忧,而是一门心思加油干,为脱贫致富而努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在脱贫攻坚中,不少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投身其中,充当业务员、联络员、协调员、宣传员、服务员,在商业模式和公益之间寻找平衡,在中国最贫困地区,参与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交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答卷、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金融意识、农村的金融环境这个老大难但又极其重要的问题,也得到了破题,为乡村振兴积蓄了源动力。

 

 由农行浙江分行引入的浙商企业在凉山州收购茭白

  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

  依托工行定西分行每年稳定提供的贷款,马铃薯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不再担心资金周转困难;合作社也可以拿到贷款,扩大种植繁育基地建设,并为农户提前发放货款,农民再也不会遭遇“打白条”。

  2018年至今,工行定西分行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5.93亿元,惠及20万农户,带动2.6万贫困人口增收。

  惠农信贷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为做活农业供应链融资服务,工行依托API开放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企业级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与龙头企业场景对接,依托产业链资金流、物流和贸易流信息,大大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及农户的贷款可得性。

  截至2020年末,工行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和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0%。

  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精准触达县域城乡,在手掌之上、方寸之间为全国县域客户、县域经济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据悉,工行开展“千县千面”自助服务,通过工行卡在线充值、区域农产品价格指数理财产品、城乡社保专区、积分促销、“农技课堂”等,既为县域群众带来优质的金融服务,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持续激活县域市场活力。截至目前,工行手机银行美好家园版已覆盖全国1509个县城。

  建设银行则通过加强“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着力打造乡村金融基础服务平台,推进“裕农通+电商服务站”“裕农通+卫生室”“裕农通+新社区工厂”等新型合作模式,仅在安康市就建成1893个裕农通服务点,覆盖全部贫困村,村民在村口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成为银行织密乡村网点,让金融触手可及的闪亮片段。

  特色贷攻克产业扶贫难

  产业扶贫中,发展产业往往面临着缺资产、缺信用、规模小等难题。

  独特的地理环境让陕西省安康市山灵水秀,也使这一地区曾经长期处于深度贫困。靠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上国家扶持政策红利,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安康。

  为解决新社区工厂资金,建行陕西省分行与安康市政府创新推出纯信用、免抵押、免担保,单笔最高授信2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1年的“新社区工厂贷”。2017年,安康市引进的爱多宝毛绒玩具公司入驻紫阳县,爱多宝获得了200万元的“新社区工厂贷”。

  该公司总经理王亮介绍,凭借贷款,公司敢于大量招工,278名员工都是周边社区居民,带动贫困户就业112户,人均年收入22000元,实现了就业即脱贫。

  中信银行原行长、蒙格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小黄表示,只有因地制宜、借助合适的信贷产品进行产业扶贫,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016年,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建精准扶贫公益项目——“中华情·保险美”之“中华保险为贫困地区青年创业扬帆护航”,通过“创业基金”+“保险扶贫”的模式建立脱贫致富生态链、生态圈,将精准扶贫、创业创新、保险保障结合起来。

  截至目前,项目已在山西、内蒙古、湖南支持贫困地区青年创新创业63个项目,累计资助41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371户(1138人)实现脱贫,人均年增收6660元。“项目成效远超预期。”中华联合保险相关负责人说。

  发展产业还会面临销路少难题。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分行闵云忠,目前挂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他给本刊记者讲述一个故事:

  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干部,退休后发动凉山州种植茭白脱贫,销路却打不开。“我们工作组到凉山后,这位老者多方打探,确定我们信得过后,与我联系见面。当天,他特意送了我一本关于彝族发展史的书,并诚挚地请我们帮忙解决难题。”

  闵云忠的家乡浙江湖州德清县盛产茭白,“我立即联系了当地一家茭白收购企业。”产在当地,销在外地。仅2019年,这家企业就在凉山累计采购销售茭白5000多吨、销售额近2000万元,支持了贫困茭农170多户。

  这样的“扶贫联姻”,早在当地传为佳话。

  脱贫攻坚战役中,政策性银行也在积极创新,谋求扶贫工作的长效化。

  吉林省大安市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农发行定点帮扶的4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农发行北京市分行主动对接产业龙头企业大北农集团,积极帮助该公司生猪养殖项目落地大安市,并开通信贷绿色通道。

  消费扶贫打造闭环

  “咯咯咯……”未到村子,先闻鸡声。

  近两年,大伦坎村黑鸡的养殖数量从每户十几只增加到一百多只。

  旧院镇大伦坎村位于四川达州市万源市旧院镇,幅员较大,耕地较少,却是“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的旧院黑鸡的种源保护地。

  同时,大伦坎村是工行四川分行定点帮扶的贫困村。2018年7月,四川分行的黄亮、王东4人受委派进驻大伦坎村,组成驻村工作队脱产开展帮扶工作。

  “村里每家每户都养有黑鸡,不过数量稀少,不成规模。驻村工作队决定以旧院黑鸡养殖作为扶贫主导产业。”黄亮说。

  也不是村民不想养黑鸡或是养黑鸡不赚钱,“缺少销售渠道,村民不敢养。”黄亮走访了解到。

  村民朱继刚更是直白地对黄亮抱怨道,“眼看着院子里的鸡养大了,可是卖不掉,心痛啊。”

  依托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驻村工作队在村中发展养殖合作社为“融e购”平台商户,帮助大伦坎村在线上售卖黑鸡、黑鸡蛋等农产品。

  由于竞争压力相对小,平台进行了产品集中推送。仅2019年一年,全村在平台上的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

  朱继刚家用于养殖旧院黑鸡和板角山羊的10万元小额信贷,也仅用半年就还清了。

  数据显示,2020年平台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爱摆龙门阵的王东跟朱继刚开起了玩笑,“以后还敢不敢养鸡了?”

  朱继刚笑呵呵“回怼”:“养!咋不敢养?不但要养,还要多多地养,争取把我们的旧院黑鸡卖到全国。”

  “未来,平台努力打造客户喜爱的消费和采购平台、商户倚重的销售和推广平台、支付融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三流合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国银行自建“公益中国”消费扶贫平台,将平台上的卖家精准对接贫困群众;而平台上的买家,则是中行各级组织、30余万员工及众多爱心客户。

  为鼓励更多专业人士投入这个电商平台,“公益中国”尝试建立了脱贫助理人机制,即由当地政府或联盟单位推荐,优选当地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农民生产合作社作为脱贫助理人,脱贫助理人通过收购贫困户的产品、租用他们的生产资料或雇用劳动力、分红等方式,最终将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定价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在平台上进行销售。

  据悉,这一机制的意义有以下三点:其一,丰富贫困户增收途径。一些助理人通过收购产品、租用土地、雇用劳动力等方式直接帮助贫困户增收,平台设置“扶贫认证”机制,给予其优先推荐、首页展示等形式的奖励。

  其二,整合农产品销售体系。一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分散,又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靠自身力量组织大宗销售,而通过助理人整合资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其三,打造农产品消费品牌。助理人都是经平台严格审核资质合格的企业,通过他们的包装加工可以给农产品上“身份证”,打造地区性品牌,为农产品赋能。

  “消费扶贫不仅是公益行为,也是经济行为。经过三年的平台运营可以看出,打通供应链条、打造知名品牌、打磨过硬品质,是消费扶贫持续发挥作用、当地农户和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独立生存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中益善源公司总经理王晔总结道。

  金融扶贫多措并举,硕果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借助为农村市场提供生产资料、农机、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专业经验,以及合作社、村委会等对农村信息、资源和行政、组织、管理等方面优势,银行可对借款主体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推进贫困地区信用建设。

  “进一步提高金融扶贫的效率,需完善财政政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也需及时发挥作用,贫困地区也应有长期、合理的产业规划。”朱小黄对本刊记者说。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在朱小黄看来,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套协同——财政政策为产业发展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货币政策对贫困地区提供结构性降准降息政策;产业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业、创收问题。“目前三个政策的协同机制仍有待加强。”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对金融机构意味着什么?“自从踏上这片土地,我就再也不忍离去。”闵云忠说。

  这是闵云忠扶贫时,当地彝族群众为他们唱的一首民歌。他将歌词记了下来,学着唱着,“虽然我们萍水相逢,却早已血肉相连。夕阳中袅袅的炊烟,曾告诉我你的梦想。村头蜿蜒的小河,曾把你的忧伤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