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要素“动”起来,以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2021-03-08 11:18:49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0期

 

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活跃的要素,土地、资本等要素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激活与运转,技术、数据等要素则是复杂劳动的派生产物

劳动力市场改革亟待提速,从而激活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畅通落户渠道、畅通职称评审渠道、激活技术产权激励、激活中介服务活力,让劳动力要素活跃起来

  文 | 宋晓梧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到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类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措施已经明确,将进一步推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土地、资本要素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激活与运转,技术、数据要素则是复杂劳动的派生产物。因此,提高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是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关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2月28日,工人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冲焊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

王继林摄/本刊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

  取得巨大进展

  劳动力要素是指能够参加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或收入并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作为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在劳动力价格信号指引下,与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相互组合,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提高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和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转变到企业有用人自主权、职工有择业自主权,通过劳动契约实现就业,我国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取得了巨大进展。

  一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各类用人单位逐步获得了用人自主权,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用人的自主性、灵活性大大增加,企业活力得到释放。同时,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劳动力供给方的就业择业、流动制度进行了大幅改革,劳动力自主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加。

  二是,劳动力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除供需主体外,提供招聘、测评、培训、职业介绍等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也参与其中,为劳动力提供大量匹配服务,降低劳动力配置成本。

  三是,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考察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有多个维度,比如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之间的流动。如果使用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流动情况的话,可以发现,近年来劳动力流动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人力资本是衡量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决定一个劳动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价值被市场日益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逐步提高。

  这些变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为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崛起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初始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要素的

  市场化配置水平

  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社会面临多方面挑战,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行政性分割,全国城镇4.4亿就业人员有2.9亿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公平竞争与城镇化合理推进,不利于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十三五”时期,户籍制度改革已经破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但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从《意见》来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但由于地域发展差异较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尚难在短期内实现。此外,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住房、培训、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

  这需要进一步打破户籍制约,落实城乡居民平等就业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此外,土地政策要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说,前阶段的城镇化是创造了2.9亿农民工的城镇化,那么,新阶段的城镇化应当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

  另一方面,在维护劳动力创新方面,也需技术要素配置改革同步推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释放劳动力的创新能力。

  某些领域还存在劳动力要素配置的错位,例如,能力与岗位错配,部分行业“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存,这也影响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新发展阶段,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越来越受到劳动力要素配置格局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与配置反映着一个地区、城市发展的活力,需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两个关键“畅通”

  针对当前劳动力要素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意见》提出了四项体制机制改进意见,可以归纳为“两个畅通”。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落户渠道。将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这些改革举措将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职称评审渠道。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同时,将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这些举措对于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创造性,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我们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人的权利。这在劳动力要素方面表现最突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归入经济学分析范畴,但劳动力,无论体力、脑力,永远附着在劳动者身上,而劳动者不仅是社会人还有其政治属性。例如,农民工市民化并不仅仅是提升内需的问题,更是一国公民享有平等社会权利的进步。

  在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例如劳动力的价格确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流向的关键因素,如何进一步发挥集体协商机制平衡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的作用尚需完善;又如对劳动力的保障,如何健全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二次分配平抑一次分配差距的作用也待改进;再如对劳动力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仍面临挑战;此外,新经济领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规律以及监管还亟待研究探索。这都是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着力点。(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