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北仑:“工业社区”探索服务企业第三条道路
➤以党建资源撬动社会资源,以体制内组织带动体制外组织,“工业社区”凝聚了服务企业的最广泛力量,成为稳企业助发展的“红色引擎”
➤坚持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供给齐头并进,以标准化理念打造服务企业的“生产同心圆”、服务员工的“生活同心圆”,最终构建起同频共振,联动共赢的“工业社区共同体”
文 | 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 梁群
作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时间最早、经济外向程度最高的区域,2020年宁波市北仑区克服疫情影响,经济逆势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020亿元,创历史新高;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累计产生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单项冠军企业49家。这份成绩单背后,北仑15个“工业社区”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变园区管理为社区治理,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北仑近年来加强党建引领,延伸政府服务内容和触角,开创“工业社区”新模式,用较低成本为企业提供社区化服务,营造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生态。
党建强基点燃服务企业的“红色引擎”
中国传统工业园区管理模式通常有两种:政府主导型的管委会模式和市场主导型的企业模式。前者较适用于企业体量大、数量多的大型园区,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需要配备政府编制,行政成本高企;后者管理方式灵活、效率高,但在调动整合政府部门资源方面相对欠缺。
作为北仑基层治理的新实践,“工业社区”模式探索服务企业“第三条道路”:以党建为抓手,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理念运用到工业集聚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推动职能部门、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治理,服务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北仑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开始,把工业企业集聚区域规划成15个“工业社区”,成立区域性党组织,推动企业党组织连点成网、片区集成。通过点上抓覆盖、线上抓拓展、面上抓集成等,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业园区全覆盖,同时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企业支部为纽带,依托产业链建立党建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产销协同。并以“工业社区”为平台,做强社区“大党委”,组建社区区域性党组织,吸纳驻区单位、龙头企业、群团组织等兼职,充分释放各领域各单位功能的外溢效应。
党组织在“区-街道-工业社区-企业”一贯到底,使工作有了动力主轴。目前,北仑已自上而下构建起四级党的组织体系,共吸纳驻区单位、龙头企业、群团组织等180家组织和单位成为大党委兼职委员。参照城市社区做法,北仑建立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大厅、专职社工。
以党建资源撬动社会资源,以体制内组织带动体制外组织,“工业社区”凝聚了服务企业的最广泛力量,成为各方资源协同配置的高效平台,企业党组织成为稳企业、助发展的“红色引擎”。
宁波北仑港全景
以“制”促“治”重构服务企业的底层框架
组织体系的健全完善,使北仑服务企业、解决难题有了坚强领导和坚实基础,但真正把“组织力”转化成“服务力”,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政策工具。
北仑针对满足企业需求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从“根”上重构工作底层框架。
建立数据导向机制。“工业社区”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固有的条线分割、业务板块,构建一体化综合数据应用平台,链接政府部门资源、社会服务资源与企业需求。在政府端依托“企业码”,实现工作状况全景呈现,工作决策多维辅助,跨业务一网通办,工作部署闭环落实;在企业端推进“数字工厂”建设,建立了上下游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开展需求对接、订单配对、人才推送等智能化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发挥区委两新工委牵头作用,建立“圆桌会议”制度,推动跨园区、跨街道、跨行业间各类主体互联互动、协商共决。同时,由组织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委、经信等部门共同组建“锋领企服”联盟和小分队,下沉“工业社区”“组团帮扶+驻点帮扶”,共有25家涉企部门参与“锋领企服”联盟,选派了50名业务骨干、优秀年轻干部等组成8支小分队常驻社区。
建立网格联企机制。根据企业规模、数量、发展需求、工作难度等,将每个“工业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配备6~10名社工,推进企业服务网格化管理,明确每名社工常态联系1个网格、约20~60家企业,走访收集企业需求,提供管家式服务。
建立呼叫报到机制。“工业社区”定人定事定点定责,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分级分类办理:社区内能自我解决的由社区党组织联动各企业协调解决;需要园区外力量支持的,“工业社区”党组织吹哨,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随叫随到。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改革考核考评机制,把服务企业成效、企业满意度测评作为“工业社区”党组织星级评定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把机关部门服务企业成效作为民主评议机关的重要依据,把机关干部在“锋领企服”一线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倒逼职能部门优化服务。
从“园”到“社”打造服务企业的“社区共同体”
北仑聚焦企业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将服务社区居民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园区,以标准化理念打造服务企业的“生产同心圆”、服务员工的“生活同心圆”,最终构建起“工业社区共同体”。“工业社区”实现了服务企业模式由“园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以标准配套聚人心。每个“工业社区”配备爱心超市、交友联谊室、露天广场等6~8个标准化文娱功能场所,24小时对外开放。同时,整合园区各企业的职工学校、体育场馆等,实施标准管理、共享共用。
以优质服务暖人心。区委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制定《“工业社区”党组织服务标准清单》,覆盖园区公共治理、企业支持服务、员工保障增能和党群服务四大方面85项内容,保障企业员工享受暖心服务。
以精细管理顺人心。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即时办理、承诺办理、全程代理等全套服务制度。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业社区”党组织就牵头解决各类问题3235个。如针对某公司湖北籍员工的情绪问题,灵峰工业社区党委部署开展“鄂籍员工关爱行动”,安排党员结对联系1091名鄂籍职工,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在全国抗疫先进表彰中,北仑“工业社区”党组织获得3项国家级荣誉。
“工业社区”的创新实践,全面拓展北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一大批专业型、公益型、文体型的企业社会组织在北仑遍地开花,成为党组织的“左膀右臂”;企业自我服务意识被激发,“供应链超市”“工业产品超市”等互助平台脱颖而出;企业职工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共同奏响了企业服务和园区治理的“大合唱”。通常一个“工业社区”财政供养人员仅10人,服务数百家企业;全区112名社工,服务30余万工人,极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
未来北仑将进一步完善工业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产业链党建、党建联盟等做法,系统集成“工业社区北仑标准”,使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政府服务企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