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深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开拓海洋经济发展新气象
南隍城网箱“国鲍1号”
➤你能想象鲍鱼像候鸟一样,春季“飞往”北方避暑,秋季再返回南方越冬吗?海洋牧场的生产能力、效率明显优于传统养殖
➤相比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短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可有效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优化海洋渔业产业链价值链
➤海洋食品、海洋旅游、海洋装备、智慧海洋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部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渤海湾中央、黄渤海分界线中点附近,矗立着一座橘黄色钢制庞然大物。随着装载的龙门吊发出低沉的轰隆声,一个整齐排列着300多个海珍品养殖笼的网箱缓缓上升,浮出海面。而海水深处,还有若干个这样的网箱。
这个长宽各36米、吃水21米,像“海上陆地”一样稳扎深海的钢结构叫“国鲍1号”,是一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鲍鱼年产量可高达120吨。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海洋、利用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正是我国海洋渔业革故鼎新、产业链不断延伸的有力一步。
重塑海洋渔业
“国鲍1号”的全名,叫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它所在南隍城海域北距辽宁大连23海里,南距山东蓬莱33海里,海面下水大流深,浮游生物丰富。
“这里产出的鲍鱼以野生海草为食,被称为类野生鲍鱼,市场价值较高。”山东烟台长岛南隍城乡党委书记刘国明告诉记者,“国鲍1号”扎根深远海,突破传统海珍品养殖对海域的限制,采用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提高了海珍品集约化养殖能力。
若用传统模式,养殖同体量海珍品大约需要10艘船、40人看护,占据40~50亩海域。“现在平台上只有4~5名工作人员。”刘国明说。
当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解决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海洋牧场是一把金钥匙。
除了海珍品,现代化海洋牧场使附加值较高的鱼类规模化养殖成为现实。
在长岛大钦岛海域的“长鲸1号”海洋牧场平台上,记者看到养殖网箱中,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分层而居,自动投饵、水下检测、成鱼回收、云数据处理等多项技术,使养殖效率和利润率成倍提升。
“如果1000吨成品鱼全部在休渔期卖出,利润能有5000万元。”平台负责人陈德刚说,海洋牧场还带动周边中小型养殖户“接力养殖”,缩短养殖周期,规避市场风险,并实现供应鱼苗的数量和质量可控,减少损耗成本。
更有海洋牧场正在积极探索实现优势互补的跨海域养殖合作。
你能想象鲍鱼像候鸟一样,春季“飞往”北方避暑,秋季再返回南方越冬吗?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与山东省荣成市等地海洋牧场开展的鲍鱼“南北转场”养殖合作就实现了这样一幕神奇的景观。通过对调养殖,缩短鲍鱼养殖周期,大幅提升收益。
“海洋牧场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明显优于传统养殖。”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研究员杨红生说。
在为深海养殖“做加法”的同时,现代化海洋牧场也推动着传统渔业养殖“做减法”。
二月的桑沟湾一片湛蓝,海面上红、黄生态浮漂点点,排列成道道海上彩虹。
这个位于山东荣成市的海湾,近年来在周边海洋牧场建设带动下,推广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压缩近海养殖10万亩,综合效益增长2.5倍以上。
受访专家认为,得益于海洋牧场建设,我国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比例持续降低,推动着海洋渔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5月10日,“长鲸1 号”拖航至大钦岛海域
优化产业链群
在广东珠海,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已对外迎客。在这个“海上堡垒”上,游客可以漫步平台、看海听涛,也可以拉起吊床、卧享海风拂面,还可以下竿钓鱼、现宰现烤享受美食。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开启了养鱼、钓鱼、赏鱼、品鱼、加工鱼、售卖鱼的一条龙产业,集海上观光、休闲垂钓、潜水采捕、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
“相比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短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可有效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优化海洋渔业产业链价值链。”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梁文跃说。
在陆地上,依托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多地加快建设集种苗繁育、健康养殖、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物资补给于一体的渔业综合生产系统,提升海洋牧场原位加工和冷链物流能力。
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山东省滨州市,正海集团充分利用海洋牧场丰富的海洋藻类资源,联合科研院所开发完成2100T/a裂殖壶藻高效培养与DHA油脂提取精制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投入市场后收益可观。
受访专家认为,通过加大对海洋牧场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海洋渔业增值空间不断拓宽。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带动下,海洋食品、海洋旅游、海洋装备、智慧海洋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局面,成为部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资料显示,海洋牧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7000元/亩,钓业渔船每艘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万至8万元。在拥有44家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总数40%的山东省,各级累计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57亿元,省级及以上海洋牧场已发展至7.9万公顷,预计综合经济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
强化融合创新,推动关联产业多元化集群式发展。
在山东,威海市发展立体生态牧渔,成为绿色养殖示范样板;烟台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改造提升传统渔业,“海工+牧场”联动模式使海洋牧场装备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推进,上百米风机矗立在蔚蓝大海上。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肖宝华说,“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新能源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跨界融合发展,有利于集约使用有限海洋空间、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
广东阳江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资源保护处供图
打造蓝色经济的绿色引擎
现代化海洋牧场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在受访专家看来,下一步应推动海洋牧场实现规范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科学化管理,并构建完备的建设标准、制度规范和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海洋牧场对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促动力。
应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监管机制。肖宝华建议,组建海洋牧场建设审核与监督部门,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动态监管信息系统,成立专家考核组,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定期组织审查,对已建成的海洋牧场定期进行生态效益调查评估,将考核结果与政策支持、问责追责结合。
还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比如以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基础,按照“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原则,确定海洋开发、利用及管理的主体及相关各方的权责,规范海域使用、明确风险与收益分担机制等。
此外,应扩大海洋牧场投资主体范围。受访专家指出,海洋牧场建设规模较大、投资较高,项目成本回收期长,单靠财政投入不可持续。政府可选择资质等级高、技术力量雄厚、资金资源丰富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在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写记者:张武岳 詹奕嘉 张力元 张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