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韵 文明花开——山西忻州市“创文”观察

2021-03-31 09:53:17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3期

  

忻州并不富裕,甚至还有些许拮据,三年创文为何能够一举成功?

以创文为契机,忻州为老百姓解决了最为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实现了全民齐心共济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梁晓飞 李紫薇

  

  文明之花在忻州华丽盛开。

  镶嵌在山西省中北部,拥有大名鼎鼎的五台山,忻州自建城以来,就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悦心”之地。但就城市而言,忻州规模不大,曾长期默默无闻,烟囱林立,尘土飞扬。

  它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土气”,却只用了三年,就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引发广泛关注。忻州市是如何成功突围的?奥秘何在?

忻州市云中河景区         郝智摄

  三年创文:功夫在诗外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北上抗击匈奴时被困白登,到达忻口一带才摆脱追兵,他欣然将这里命名为“忻”。北倚长城、西隔黄河、东临太行、南屏石岭关,忻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古韵悠悠,回响千年。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又称“秀容古城”,曾是北方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山河形胜,也困住了忻州市。它历史欠账多,贫困如影随形。忻州市是全国少有的横跨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地级市。全市14个县(市、区),其中11个曾是国定贫困县,直到2016年,每7个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

  城市建设也不尽如人意,城市与人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20年前的忻州就是一个大乡镇。前面是单位大院,后面是职工宿舍,中间一个大锅炉,左边一堆煤,右边一堆灰。”忻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连生回忆说,当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产业,城市建设缺乏动力,停滞不前。

  可以说,忻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明创建起步较晚。三年创文,一举成功,对忻州人来说,是功到自然成。

  文明的种子早就在忻州生根发芽。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和竞争力的无形资产。自2016年起,忻州连续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是城市接续建设的综合结果。

  走在忻州的大街上,干净是第一印象。“走过不少城市,忻州是最整洁的,它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巨变。”曾在国外留学的忻州市民张新丽说。

  变化,始于2012年。忻州在当时意识到了城市存在的问题,奋起追赶。一条条新建道路纵横延伸,这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十年来,随着车辆的增加,忻州市的道路格局从“申”字形变成棋盘状,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

  创文工作干了三年,又远不止这三年。持续近十年的城市蜕变,为创文打好了底子,补足了短板。在城市建设方面,忻州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机制。忻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云飞说:“责任到人,打破管理壁垒,减少了扯皮推托,就是干工作,就是要建设!”

  城市宽阔了,功能齐全了,人和人的美好生活有了足够的空间。张新丽说:“家乡开始变得舒服、便捷,我们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近了。”

  搭建好城市骨架,忻州市还从“神经末梢”入手,在“麻绳最细处”着力,抓实城市建设的“里子”。

  记者注意到,忻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总结写道,除了游园、广场、道路绿化外,大量内容聚焦在城市的犄角旮旯。比如,修补路面坑槽2963平方米,修补人行横道2200.13平方米;疏通、清淘雨水管网433余公里,清淘雨、污水井21013座;清理了540个小区地下室、楼道间堆放的陈年旧物……

  尊古而不守旧,求进而不盲目。活力四射的忻州古城是整个忻州市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这座多年来安居一隅的千年古城曾遭到局部破坏。2017年,忻州启动古城修复项目,三年时间,它就以崭新的面貌亮相。

  2021年春节期间,古城着实“火”了一把。据统计,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忻州古城共接待游客137万余人次,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游客接待总量山西省第一。忻州古城也成了“网红”,人头攒动正成为常态。

  如今的忻州人,出门就是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累了能在路边小凳上歇歇脚,困了能望望城市里的成荫绿树。在这里,文明与文化成为可感可触的存在,自然而亲切。

  全民行动:共画“同心圆”

  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关系为何?一座放眼未来的城市理应深度考量。

  利用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忻州交出了一份答卷:与人民共画“同心圆”。这就是它三年创文,一举成功的奥秘之一。忻州市文明办主任葛小树说:“忻州并不富裕,甚至还有些许拮据,办成这样的事全靠机制创新和全民参与。”

  忻州市突出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创建主线。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晓东说:“这是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根本动力和最大底气。”创文期间,忻州市始终站在群众角度,动员全体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同时不断提升忻州市民的文明素养。

  位于忻州市中心的利西新苑曾令所有人头疼不已。它原名“利民西街北二巷”,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有13个院落、17栋楼,分属于15个单位,由各单位自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这样的老旧破,硬是被改造成了公共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一流的小区。华丽一跃只用了70天。2020年夏天,忻府区组织专班,昼夜推动,拆墙、绿化、管线入地、一体整合,利西新苑面貌一新。

  喊口号易,聚民心难,忻州是怎么做的?小区居民李志刚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忻州办法”——同甘共苦,一心为民,终有上下共振。他说:“那会儿一群人来小区修整路面,清理楼道,刚开始没人当回事,后来邻居打赌说他们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再后来,发现他们天天在为我们认真做事,居住环境真的变好了,大家伙儿没事也就一起干!”

  利西新苑是忻州城建工作的缩影。近十年,忻州市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住房、出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推动,群众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把创文事当成了自家事。

  从旁观到出力,不论是顶着满天星斗出工的环卫工人,还是自觉清理楼道垃圾的小区大妈,抑或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垂髫稚子,人人都在为文明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找寻着自己在城市中最舒服的状态。如果说文明城市创建是道考题,那么,每一位忻州人都是答题人,而考题中最难的题由干部作答。

  在这里,人与城的关系是放松的、互相成就的。忻州市长征街和七一路交叉路口的柏油马路上分布着几条彩色“跑道”,忻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古城大队副大队长雎艳飞说,这是非机动车专用车道。交警们发现,很多在路口乱走的非机动车驾驶员并非故意,而是不知道如何行驶。画好路线后,违章率大大降低,路口的交通事故也少了。

  市民彭嘉怡对此赞不绝口:“城市治理,贵在将心比心。政府不是一味罚款,是真正理解大家的难处。”非机动车道隔离桩、遍布在各个路口的志愿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座城市,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放松的,市民在路上走不会慌,办事也不会处处碰壁,与人沟通起来少龃龉。

  以创文为契机,忻州为老百姓解决了最为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实现了全民齐心共济。为了让人参与城市的建设,忻州市专门成立市民寻访团,通过政务热线、问政平台、市民巡查等方式,深入社区、主次道路等180多个公共场所调查寻访;鼓励市民网上参与文明创建和城市建设,累计回应解决民生诉求3.7万件。

  来自北京的游客费皓说:“忻州给人感觉很亲切,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的确,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是自然的有机部分,而现在书写着未来。

  守护金字招牌再出发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后,忻州人并没有就此松一口气,而是保持了审慎和清醒。面对从北京带回来的奖牌,他们没有立马召开表彰大会和庆功大会,而是在受表彰一月有余之后,在2020年12月18日召开了“创建文明城市总结和巩固提升再动员大会”,建立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的意见》。

  对此,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郭奔胜说:“我们深知,新的荣誉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守护金字招牌。”这并非易事,让文明之花持久绽放,城市治理要继续经历从外到内的彻底蜕变。将创建活动转化到常态化状态中,将创文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向而行,与依法行政、干部作风转变同频共振,与“放管服”改革激越合奏,与高质量转型发展并驾齐驱。

  多年来,忻州市致力于建设法治政府。近10年来,党委政府组织的项目基本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要求干部做到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思维办事。经历淬炼,忻州市干部敢闯敢冲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依法依规的办事作风得到锻炼,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新产业、新气象油然而生。

  林立的厂房、开阔的街道、轰鸣的机器,这里一片热气腾腾。党委政府为在此打拼的人们优化环境、提升品质、引入资本,不到3年时间,一批生产砷化镓晶体及芯片的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忻州。

  忻州中科晶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落户忻州经济开发区的半导体企业,从开工建设到试生产不到1年时间。随后,华晶恒基、北纬三十八度、台湾德晶等一批优秀的半导体材料和设计制造企业接踵而至,累计投资已超百亿元。北纬三十八度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健说:“从中科晶电身上,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的诚心实意,看到了忻州的潜力。”

  文明洒满一座城,每一个市民都在成长。“忻州好人”张未荣上班路过小吃店,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抢救了煤气中毒的店主,并将3000元送给店主妻子办理住院手续;志愿者郭美丽拉起一支千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三年来组织百余次公益行动;民营企业家沙万里多年来为家乡捐资3000多万元……

  为激励群众崇德向善,忻州市注重从群众身边选树“最美家庭”“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孝儿女”“星级文明户”,邀请道德模范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对忻州好人进行表彰,建起山西省首家“好人馆”,供广大市民参观学习。榜样力量、好人精神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魂”与“根”。

  文明创建是一项赓续前行的“耐力比拼”,更是一场绵延发展的“幸福接力”。忻州市委书记郑连生表示,文明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它承载着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和愿望,是一座城市永远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