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大道不孤

2021-04-14 16:00:36 来源: 瞭望

  

  文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军

  就像对所有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往往很难说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的。回忆起来,我个人知道和阅读《瞭望》,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如果不是编辑部老师这一特殊的约稿,还真不知道这份声震寰宇的刊物已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四十载春秋,而且恰恰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高度重合与一致,这既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这种必然源于《瞭望》自身的定位与坚守,责任与担当。在我看来,《瞭望》在所有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重大命题上从不失语、绝无忽视,这体现在凡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必有重磅报道,凡有重大理论政策出台必有权威解读,凡有重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必有深度分析。作为一本时政刊物,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学者案头必备的重要参考读物,不可或缺。

  从读者到作者

  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因为专业和兴趣的驱使,自己作为忠实读者通过《瞭望》获得了很多关于天下大势的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是我观察社会、了解世界、思考未来的重要渠道。后来因为直接服务中央的工作性质,更是经常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养分,以便能适应服务“关键少数”的需要。在岗位和身份旋转到智库之后,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媒体、面对公众,特别是常常会接受新华社系统包括《瞭望》在内媒体采访和约稿,自此便和《瞭望》逐渐熟稔起来,也使我个人的一些所思所想能够以采访、文章等形式为更广泛的人群所了解,得以通过这种方式服务大众。

  梳理与《瞭望》的交往,承蒙编辑、记者老师的厚爱,最近的七八年间,除了数量不等的专题采访外,自己在这一平台发表了近二十篇文章,多时每年四五篇,少时也有一两篇。

  作为一名以建言献策为本职工作和使命担当的经济学家,由衷地感谢有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平台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让我分享观点、发表见解,这对我是莫大的信任,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和责任。我经常会把《瞭望》上的一些佳作收藏起来反复阅读,还会把它们推荐给周围同好。我也经常看到师友们分享《瞭望》的文章,如果拙作恰好忝列其中,也会令我心生欢喜与些许自豪。

  可以说,我能有幸因工作和《瞭望》深度结缘,和大家一起通过这一平台感受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见证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真是躬逢盛事、与有荣焉。

  聚焦高质量发展

  在和《瞭望》的交往中,编辑部的各位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王健君、尚前名、王仁贵等几位与我联系比较密切,他们敬业专业、一丝不苟,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过硬的业务水平,无论是选题立意,还是编辑修改,都给我很多帮助,使我受益良多。过去的几年当中,对于他们的约稿请求,有时确因工作较忙,有时实在是因为水平有限难以驾驭那些宏大深邃的主题等主客观原因,未能尽数满足各位师友对我的信任和期盼,每念于此,深感遗憾与歉疚。希望今后能继续有机会为《瞭望》略尽绵薄之力。

  回顾我在《瞭望》上发表的文章,内容几乎涉及和涵盖了宏观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有些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些是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文件、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体会和粗浅解读,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本身就是有关部门委托、作为中央决策参考的重大课题,藉由《瞭望》这一重要窗口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印象中比较深的有这么几篇文章——

  围绕经济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在《凝聚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正能量》《在“稳中有变”中实现稳中有进》《实体经济乃强国富民之本》《全面改善居民收入》等文章中,初步探讨了经济“新常态”的五大表现,对如何在“稳中有变”中实现稳中有进、发展实体经济、改善居民收入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调整生育政策、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资本回报率,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推动以政府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和对内对外更大程度的开放等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政策建议。

  围绕改革开放,在《把雄安打造为改革开放的新标杆》中,我提出,期待雄安永立改革开放潮头,引领全国掀开改革开放新篇章,把雄安打造成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试验田和新标杆。在《提高三种能力迈向金融强国》中,我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必须全面增强开放条件下金融业的三大能力,即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策略》中,建议,“一带一路”建设既要从我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出发,打好“中华牌”;更要注意国家间的互利共赢,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现实需要,尊重和照顾沿线国家及相关大国的合理关切,协调彼此利益分歧,唱响“国际歌”。

  围绕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扩大内需要“三箭齐发”》《六保:既要保底线更要赢未来》等文章中,我提出应“三箭齐发”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以稳就业为前提,以提高收入为核心,以财政政策为重要手段。同时,“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其实质是保底线,应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民生底线,通过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来保经济安全底线,只有守住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围绕五年规划,在《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等文章中,我认为,面对“十四五”时期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困难挑战将更加严峻,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引领,用新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发展短板,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短期应尽快稳定需求,促进经济复苏;长期需更多从供给侧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打造和开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

  在《瞭望》发表的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我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究与思考,可能不尽完善,但主要观点和逻辑还是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不敢说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但至少是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建言献策,但求无愧我心。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瞭望》也进入了不惑之年的黄金时代。我希望并且相信,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生、成长、勃兴的《瞭望》,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百年征程中,永葆闯劲,芳华永驻。在这一壮阔行进中,于我而言,“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于《瞭望》,大道不孤,德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