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方向,屹立舆论前沿 --我眼中的《瞭望》周刊
文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
今年是新华社《瞭望》周刊创办40周年。回首算来,作为读者、作者,我与《瞭望》周刊交往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因此,应该说一下、写一点认识和体会。
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瞭望》周刊,大约是1992或1993年。当时我在国家计委(现在的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工作。我的同事王亚平在《瞭望》周刊发表了文章,他向我推荐了《瞭望》周刊。当时感觉这是一本视野很开阔,文风又很严谨的刊物;从新闻角度出发,进行深度解析和探索。因此我也开始向《瞭望》周刊投稿。我当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对短期热点问题涉及较多;这也是《瞭望》周刊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与《瞭望》周刊的接触和交往不断加强起来。当时《瞭望》经济室的同志有高庆林和王晓光先后与我联系,办公地点还是在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内。之后有潘燕、袁元、叶俊东、王健君、唐敏、尚前名、王仁贵、宫超、陈燕、李亚飞等同志先后与我保持联系;瞭望新媒体创办后,唐朵朵等同志也与我保持联系;瞭望评辨天下的于雪多次联系我参加视频节目。作为读者和作者,我与瞭望周刊的联系一直没有断。
我对《瞭望》周刊的认识,一如本文的标题,就是坚持正确方向,屹立舆论前沿。《瞭望》周刊创办的40年,与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大体同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的历史,是改革发展画卷宏大展开的波澜壮阔的过程。思想舆论方面也必然汹涌激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办好有深度、有思想的主流新闻刊物,面对相当大的风险和挑战。但《瞭望》周刊的各届领导和整个团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敢于直面改革发展的复杂社会实践,认真学习、勤奋工作、深入思考,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积累相关专业知识并与新闻深度解读探索结合起来,取得了卓越成绩。
记得1996年下半年,围绕经济软着陆的讨论比较多,当时潘燕向我约稿。我根据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中总量供略大于求的局面已经较为明显,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特征已发生明显改变。工业化将从数量扩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形势为经济运行长期保持稳定的、较高水平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实行“两个转变”的重要开端等观点。这篇稿件经潘燕编辑后较快发表,取得了较好反响。2001年下半年,袁元采访我并向我约稿,我根据当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提出:200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已经从扩张短期总量指标,特别是需求增长指标方面,转向完善经济制度、规则、秩序、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方面。政策的可持续性增强了。2002年宏观经济政策加大了对短期总量目标的关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弹性有所提高;同时在深化改革、建立规则、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城市化等中长期目标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触及了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更深层面。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预计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转轨过程中的稳定增长等观点。文章经袁元编辑后较快发表,取得了较好反响。2012年下半年,潘燕为瞭望微博向我采访,我提出了随着经济增速在7%~8%区间企稳,最重要的问题是推进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基础等观点,采访在瞭望微博发表后,取得较好反响。2019年下半年我对推进城镇化进行研究并形成文章,提出:城市承载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在于以往“应急式”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营商环境的分散割裂,不利于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群衔接发展;要破解“分散割裂”这一瓶颈,核心是转变和提升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由中央主持制定全国城镇长远规划,并选定一批事关长远的重点建设项目等观点。文章经潘燕精心编辑后发表,取得了较好反响。以上是我记忆较为深刻的一些点滴,20多年来,这样的采访、交流数量众多,其中凝聚了《瞭望》周刊记者、编辑的大量劳动和心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展现了《瞭望》周刊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就我了解的情况,2013年《瞭望》周刊发表的从30年历届党的三中全会看治国理政思路新闻稿,取得较好社会反响;2015年《瞭望》周刊组织的新常态、大逻辑序列报道,取得了比较广泛和比较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中宣部宣传好文章;瞭望新媒体客户端、瞭望智库客户端等,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取得了比较广泛和很好的媒体宣传效果。我曾经多次参加活动的瞭望评辨天下栏目,在视频节目宣传方面,也取得较好社会效果。
以上仅是从我所了解的一些方面记录的一些点滴情况,但滴水见大海,这也从一己之孔见,显现了《瞭望》周刊长期拼搏奋进的些许风采。在错综复杂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紧跟时代脉搏,屹立舆论潮头,非常不易;需要直面各种风险与挑战,需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信念,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和辛苦付出。谨祝《瞭望》周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奋斗中,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