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风义兼师友 ——写给《瞭望》创刊40周年

2021-04-15 09:36:51 来源: 瞭望

 

  文 |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 殷耀

  “平生风义兼师友”,李商隐这句诗是感念人的情谊的,在我心中《瞭望》就是高山仰止的长者,就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良师,就是一位直谅多闻的益友。在我业务成长的道路上,《瞭望》不离不弃陪伴二十多年,粗略算来写了近百篇稿件,使我的新闻业务从初窥门径到渐入殿堂。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给《瞭望》供稿的来往中,与许多编辑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从裘马轻狂的少年到年逾五旬的中年,二十余年算得上“人生结交在始终”,诗酒唱和文章交游,不亦快哉!

  仰止高山心向往

  1993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工作,那时,刚刚25岁的我,怀揣“笔下雷声泣鬼神”的理想,满腔“倚天万里须长剑”的豪情,认真采访写作,摸索新华社“十八般武艺”的技法,学习通稿、内参等稿件的写法。

  工作了约两三年后才觉出自己“少年意气十分强”的狂妄。新华社的业务领域极是宽广,通稿和内参等业务钻研尚未精深,还有那么多社办报刊的稿件可供我们学习,这些报刊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名门正派,当时每一个报刊都有自己的“铁杆记者”,就像各派的武林高手一样。对于这些铁杆记者我非常羡慕,发誓要成为社办报刊的铁杆。

  学习中我感觉到《瞭望》是争芳斗艳的新闻苑囿里的极品之一。这一诞生于改革开放启航之初的新闻周刊,见证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改革开放历程,记录了“苍狗白云千万变”的国际国内风云。立论高远的分析给人“放眼高台万象还”的瞭望感觉,胸中豁然顿悟;纵横捭阖的评论给人“笔锋杀尽山中兔”的畅快淋漓,眼界顿时开阔。学习《瞭望》文章的过程,也是我调研能力提高的过程,一些思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好文章使我参悟到了新闻写作的真谛,正是“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1996年,我具备了初浅的调研写作能力,于是尝试给《瞭望》投稿。当时,我花了很大功夫采访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准格尔煤田,这一现代化的露天矿拥有一流的电气化铁路,配套有坑口电厂,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十年难以按期投产。我精心采写了稿件,还取了个很文艺的标题叫《准格尔煤田:何时做出一个梦儿圆》。稿件传到编辑部后,叶俊东同志精心修改,不厌其烦地和我核实稿件的细节,最后以《准格尔煤田为何难以按期投产?》为题刊于当年第20期杂志上。我看后心生感慨:新闻不当文学论,改了这才叫新闻啊!

  且喜师友教为文

  陆游说,做学问是“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为《瞭望》写稿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的。经过7年多的摸索学习,从2000年到现在,每年都有给《瞭望》供稿,粗算一下,总有近百篇。这近百篇作品见证了《瞭望》教我为文的历程,我没有“纵横正有凌云笔”的才能,但有“生来一诺比黄金”的信诚,和编辑约好的文章一定要完成,正因如此,积攒起来小有收获。

  最初我从比较容易把握的人物和事件入手,算是起步的练笔。如2000年我和分社同事王增海采写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治沙女杰殷玉珍的事迹,《瞭望》以《宁愿种树累死 不让黄沙埋人》为题刊于当年第30期杂志上。一些事件性的调研报道也是经常给《瞭望》供稿的类别,比如2001年刊发的《荒唐的“债转股”》,采写了一个地方给一家民营企业“债转股”,终于把这家民营企业“置于死地”。此后,我陆续采写了《林海雪原正渐渐消失——走访东北林区》《利益冲突搅乱能源开发》《内蒙古的“第一车间”》《莫让草原成绝迹》《退耕还林要“三效合一”》《认识中国沙地》《能源盆地鄂尔多斯》等稿件,这样的写作使我学会了驾驭不同题材,写出内容宏观、视野开阔的稿件的能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五代冯延巳的词是“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堂庑就是比喻作品的意境和规模。给《瞭望》写稿就要有大思路、大格局和大视角。新华社组织的内参调研小分队恰恰具备这样的优势。我前后参加过十几次小分队,在采写好内参稿件的同时不忘给《瞭望》写作精品稿件。

  2005年我在五大牧区采访,给《瞭望》采写了《传统畜牧业绝处求生》等稿件,分析我国五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的现状和出路;2006年,我和小分队成员采写了《西北调水工程缘何屡成包袱》一稿,描述了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一批西北调水工程未能实现效益的事实,指出问题仍出在决策的科学性严重不足;2008年,我和丁锡国同志关注到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又采写了《高物价下难见赢家》;2009年,我作为小分队成员关注了当时非常前沿的低碳经济,采写了《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低碳不等于上新能源项目》《“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各地打造低碳城市应避免赶时髦》等稿件。这些稿件,在《瞭望》编发后,都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曾在2008年、2010年和2011年三次参加总社组织的“收入分配调研”小分队,或单独或与小分队同事合作,先后撰写了《收入分配新观察》《“机会不平等”是问题关键》《规模庞大的“灰色收入”》《大量灰色收入脱离所得税调节范围》《中国劳动力过剩格局未改变 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等稿件。这些重大的、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稿件,一经《瞭望》刊发,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也激励我不断学习、不停思考,坚持为《瞭望》写稿,在《瞭望》的陪伴下不断成长进步。

  喜因文章深结缘

  “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在与《瞭望》编辑们互动交流中,我们结下了深深的友情。敬佩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他们的精心编辑下,不少稿件变腐朽为神奇,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2002年,我和分社副社长吴国清同志在内蒙古凉城县采访发现,当地乡镇干部假冒农民的名义领出退耕还林补偿款,买了羊肉送礼。这是一件典型的欺压、愚弄农民的恶劣事件,暴露了我们一些地方基层党政干部腐败、愚昧、蛮横的现实,我们撰写好稿件,传给《瞭望》编辑部。经李永增编辑后,以《谁冒领了农民的钱和粮——内蒙古凉城县“园子沟事件”采访手记》为题,刊于当年第26期上。稿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评为当年的新华社社级好稿。

  2005年,我在鄂尔多斯市采访煤炭低回采率问题,当时一共下到了7个煤矿的采煤工作面。我把采访情况和编辑潘燕沟通后,确定了大致的布局谋篇。稿件传到编辑部后潘燕认真修改,以《提高回采率迫在眉睫》为题刊发于当年第26期《瞭望》上。这篇稿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当时有好几位中央领导批示,鄂尔多斯市就此实施提高回采率的三年攻坚战,全部上机械化的采煤设备,使宝贵的煤炭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在《瞭望》编辑们的鼓励支持下,我尝试写作不同的文体。写评论或时评文章是需要思想高度的。在编辑杨桃元的鼓励下,我撰写了《重视新阶段扶贫工作》,提出要高度重视新阶段的扶贫工作;《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固本之举》提出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应该少搞不搞耗钱的形象工程,加大对人才的成本投入。就在跨入2021年的第一天,杨桃元还精心修改了我写的时评文章《新年发尽千般愿》。

  给《瞭望》写作专题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在《瞭望》编辑的鼓励和支持下,2002年我曾给《瞭望》写过一组“重塑西部生态”的专题稿件,大约有《西部生态建设路在何方》《生态移民也应“逐水草而居”》等六七篇稿件。之后在袁元、杨琳等多位《瞭望》编辑的助力下,我发出了多组专题报道。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瞭望》推出我和分社记者采写的《70载守望相助》封面报道一组8篇,全方位展示了内蒙古70年的光辉历程;2018年,针对内蒙古的生态现状与生态保护实践,我和分社记者采写了《复绿应量水而行》《过度开垦损伤“绿屏风”》等7篇文章,得到袁元的精心编辑,《瞭望》第46期以封面文章推出了《构筑北疆绿色长城》这组深度报道,在内蒙古的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每临大事思《瞭望》。如今,每有重要选题,分社同事们都想着为《瞭望》等社办报刊供稿。

  “二十余年如一梦”,当年“绿鬓朱颜正年少”的我们,如今也到了“不羡神仙羡少年”的年龄。变了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友情;变了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心情。常想起过去和《瞭望》编辑们一年一度的重点选题汇报会,每一次会议都是一个提高业务水平的盛宴,每一年聚首收获的都是珍贵的友情。祝福“不惑”的《瞭望》,继续胸怀家国,登高望远,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