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东久:写一曲军人魂

2021-04-15 16:20:35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5期

 

百年党史,穿越古今。述往思来,向史而新。颂歌一首,礼赞百年,波澜壮阔,前程似锦。昔日红船,今天巨轮。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未来已来,如日东升。谨以一曲,崇高致敬!

 

 贺东久   杨乐摄/本刊

为人民代言,为战士代言,为部队写歌,是贺东久“终始不渝的使命”

贴近一线、贴近生活的经历,让他的作品贴近了人心。《自豪吧士兵》被战士抄下来带在身上,后来甚至成了当年老山前线牺牲战士怀中的遗物

贺东久说,自己的创作之路也见证了中国的富强之路、强军之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贺东久喜欢红色。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他身穿红色长袖Polo衫、红色灯芯绒裤。这是他出席不少活动的标配。

  用他的话说,这是红色基因,“穿红衣,写红歌”。

  近50年来,700多首自他笔下诞生的歌词,陪伴无数听众特别是身着戎装的听众,走过了峥嵘岁月、守护了祖国边疆、见证了中国崛起。

  这位军旅词作家说:“我要为人民代言,为战士代言,用我的诗、我的歌。”

  军魂

  贺东久的眼睛还是红了。

  是在提到那个藏在猫耳洞里、躲避冷枪的小战士时。这位曾经也是战士的词作家感慨:“战士们真是了不起。”

  对“从军光荣”的向往,自打他17岁参军时就种下了。本来被安排进驾驶班的贺东久,因为一篇《除夕夜》的黑板报,转为文书,“改变了命运”。

  1977年,全国征集新国歌。还是南京军区高炮部队战士的贺东久,被安排参加南京军区的国歌创作小组。一天清晨,战士们正在海滩练习打靶,远远看见东方喷薄而出的红日,他突然想到,“新中国不正像这冉冉升起的太阳吗?”他冲回房间,“中国,中国,不屈的山河,巍然屹立,气势磅礴”的歌词一挥而就,这就是后面广为传唱、被称为“第二国歌”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的雏形。

  自此,这支笔再未放下。“我打骨子里热爱部队,从来不想离开部队。”贺东久说,为人民代言,为战士代言,为部队写歌,是“自己终始不渝的使命”。

  他希望,尽量摆脱那种旧模式的羁绊,寻找一种属于当代军人的“魂”。就像他的座右铭:握刀剑而狂歌,捧玫瑰而低吟。“要写刚强、威武雄壮的军魂,还要写温情柔情、爱好和平的军魂。”“在展现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时,使其形象更显亲切。”

  “像《不要问为什么》《士兵的桂冠》《潇洒女兵》《海恋》等都是在延续‘军人魂’的底蕴,我永远不会丢掉这个魂。”他说。

  他笔下,“军人魂”是刚强的——“为什么我们大路不走走小路/为什么我们不恋闹市钻山沟/为什么我们脚踏雷火不后退/面对死神不低头”;

  是高贵的——“士兵的桂冠最沉重/托起祖国山和水/年轻的头颅最高贵/戴得起光荣和伤悲”;

  是柔情的——“是谁在风中和沉默对话/是谁在浪里聆听喧哗/旗语无言把所有爱恋表达”;

  是无悔的——“江南的露塞北的雪送走那春和秋/绿了军装淡了红颜不悔少年游”。

  这些看似简单却丝丝入扣的词句,源自他对祖国、对军人赤诚的热爱。

  1991年,贺东久接到任务,要为电视纪录片《边关军魂》创作主题歌,描述祖国边防哨所战士们的戍边生活。他把自己关在宾馆里,思考良久,“相比城市里生活优越的年轻人,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突然,眼前出现一个画面:一群战士行进在边防线上。涌上心头的感情让歌词一气呵成。当时已是半夜,他敲开作曲家印青的门,两人读毕,抱头痛哭。

  “人海茫茫/你不会认识我/我在遥远的路上风雨兼程/霓虹闪闪/你不会发现我/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这首勾勒出“无怨且无悔的现代军人形象”的《边关军魂》,成为贺东久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共情

  为那个藏在猫耳洞里的战士动容时,贺东久就蹲在旁边,和战士一样,戴着钢盔,听着枪响,为躲避流弹提心吊胆。

  回来后,他写下这样一段诗般的话:“太阳的桂冠放金辉/月亮的桂冠闪银辉/士兵的桂冠是什么/火焰铸成铁钢盔。”这也就是后来《士兵的桂冠》的歌词。他说:“士兵戴着钢盔躲着敌人的冷枪,那个形象就一下闪现在我脑海里,士兵原来有桂冠。”

  “没有到一线的经历,是创作不出来好作品的,这是真话,不是敷衍人。这是生活的积累和体验,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瞬间突然跑出来的灵感。”贺东久说。

  每年,他都要深入部队体验采风,在海岛、边防,跟战士一起,听着他们的故事,“以泪洗面”。

  被前线战士流血精神感动,他写下诗歌《自豪吧士兵》:“我自豪地当上了一名士兵,每月只有七元钱的薪金。不够买一条中华烟,一瓶茅台酒。可是我富裕,心头缀满珍珠。”

  在东海前哨时,因为风暴,每周一次的补给断供,战士就将自己的饭省下来给贺东久吃,这份感动之情被写进诗歌《最后的晚餐》和歌词《再见吧小岛》。

  高炮部队演练的气势磅礴,被他融进歌曲《边关军魂》。参军时苏北的遍地芦苇,被他化为意象与思念融合,写进歌曲《芦花》,被称为新时代的《送郎参军》……

  这些贴近一线、贴近生活的经历,也让他的作品贴近了人心。很多战士和军人家属流着泪听他的歌。《自豪吧士兵》被战士抄下来带在身上,后来甚至成了当年老山前线牺牲战士怀中的遗物。

  他实践着自己的创作理念——不嘱托,不号召,不教训,不劝解,甚至没有动机,只有让人感动的份儿。

  诗意、哲理、真情,是他坚持的六字创作方针。“我的歌词很少有说教性的,甚至写得很直白。如果过多口号,就不感人了。诗意的赋予和思想的启迪以及情感的抚慰,这样才能动人。”

  “最好的歌词是感人。”他说,“感动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只要人能感动,就能生出无比力量。”

  见证

  回首近50年的创作生涯,贺东久说,自己的创作之路也见证了中国的富强之路、强军之路。

  他看着部队薪金从六元涨到五十三元再到现在的上万元,看着参军的战士从几十年前的放牛娃,变成今天知识广、见识多的新时代年轻人,看着武器装备现代化……

  这些变化都融进了歌。他的作品见证了从风雨飘摇到和平年代的转变。他在《在和平年代》中写道,“昨日的硝烟,已经散去,大地一片,鸟语花香……”

  他的作品见证了科技强军进入新时代。创作《今天练兵静悄悄》时,贺东久抛弃描写火热练兵场面的传统手法,将笔对准安静的室内,“键盘上有我的心声欢跳/荧屏上有我的智慧闪耀/攻关中我用知识冲锋/克敌前我有责任思考”,战士们全神贯注学习和操作高科技武器的情景跃然纸上。

  他的作品还见证了战士“文化水平和理解力大大提高”,以及“对社会与生活的思考更加成熟”。在近年的创作中,他努力和战士们达成一种“真正的平等对视”。

  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军人的报国情都是一样的,是时空割不断的。”

  贺东久仍能将十几年前创作的《战士与母亲》的歌词脱口而出,“你从军的那条路/比妈妈的思念长/你手中的那杆枪/比岩石有分量”。他说:“母亲代表祖国,战士和祖国的关系,永远血浓于水。”

  如今,贺东久每年仍要创作一二十首作品。不久前,党龄超过50年的他为建党百年创作了新歌《跨越古今》,MV刚刚制作完成。

  将随MV一起发布的,还有贺东久写的一段话:百年党史,穿越古今。述往思来,向史而新。颂歌一首,礼赞百年。波澜壮阔,前程似锦。昔日红船,今天巨轮。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未来已来,如日东升。谨以一曲,崇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