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色、特色、成色看清华110年

2021-04-26 10:05:27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7期

  

110年来,爱国主义犹如一条红线,成为这所学府的价值底色

110年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成就这所学府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

110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开放进取,不断淬炼这所学府的“成色”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魏梦佳 赵旭 张冉燃

  1909年初夏,北京侯位胡同的一间民房里,悄然成立了一个专门向美国输送留学生的机构——游美学务处。从这间民房脱胎而出的清华大学,110年间,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他指出,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结果。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清华园,向师生们请教,探究我国高等教育的这面旗帜高高飘扬的奥秘、那些穿越时空的启示。

  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

  ——爱国主义犹如一条红线,

  成为这所110载学府的底色

  清明节,清华园校河河畔,100多名清华师生在“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纪念碑前,向英烈献花。

  碑身上镌刻的名字,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65位清华英烈。他们中,有清华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被捕后坚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的施滉,有在渣滓洞与敌斗争被秘密杀害、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刘国鋕……

  清华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际——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清政府后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游美学务处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当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

  “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正如冯友兰所说,清华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而爱国主义,始终犹如一条红线,贯穿这所学府的110年——从五四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西南联大时期,到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一代代清华人前赴后继,寻求救国图存、民族复兴之路,成为推动民族解放与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

  “清华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到建成独立的世界一流综合大学,折射出近现代中华民族在屈辱灾难中崛起的复兴之路。”长期研究清华历史的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说。

  清华园里,“红色足迹”随处可寻。

  闻一多、朱自清……清华园内,一位位爱国知识分子雕像和他们身上凝结的爱国主义精神,无声浸润着清华师生。

  距清华英烈碑不远处,矗立着一根大理石断柱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清华学生韦杰三的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要快强起来呀!”“三一八”惨案中,23岁的韦杰三参加游行集会抗议时,腹部中弹牺牲。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清华的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时年22岁的中文系学生、地下党员蒋南翔草拟了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这声呐喊吹响了唤起民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

  “1926年到1937年,清华换了27任党支部书记,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党组织一直没有断,反而逐步发展,在革命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清华大学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王向田说。

  数据显示,1926年清华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成立时只有3名党员,到1949年,学生中共产党员占比已近10%。20多年时间里,有690多名共产党员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

  秉承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培育出一批批“又红又专”的人才。

  3月3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场学术成就展开展,只为一位99岁的老人——吴良镛。这位被称为“国匠”的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70余年来一直坚守清华园,致力于城乡人居改善实践。

  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城乡建设英才;深度参与北京市规划设计以及京津冀、长三角、三峡库区等区域规划设计研究,致力于城乡人居改善实践——吴良镛,是一代代清华人的典型写照。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参与完成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到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北京最大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的设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清华人的身影。

  秉承爱国情怀,一大批英才从海外回国。

  自2013年首演以来,生动讲述校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故事的话剧《马兰花开》,已在13个省市进行78场公演。

  “爱国就是他所代表的清华人的精神底色。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作为“邓稼先”的扮演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6岁博士生傅宇杰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数字显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4位清华校友。

  中国水利水电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的张光斗,曾如此婉拒留美邀请:“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服务。”

  清华执教60年,张光斗为祖国培养出10多位院士,学生超过5000人,89岁仍到三峡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诺奖得主杨振宁10多年前也做出人生新选择——从小在清华园中浸润、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他始终心系祖国,于2003年回到清华,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希望能“帮助清华训练一些年轻人”,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

  “中国发展到今天这样子,是历史上一个奇迹。中国从过去的穷困状态走到今天的状态,清华大学是有贡献的,而且我相信还会继续贡献下去。”年近百岁,杨振宁思维仍然十分清晰。

  2004年,57岁的图灵奖获得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辞去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出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创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建设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下大力气培养本科人才,推动计算机学科发展,姚期智在清华园一待就是17载,“希望培养的学生能立足中国、领跑世界,尤其要有中国心。”

  秉承爱国情怀,清华师生“行胜于言”,在扶贫、抗疫等一线全力以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急国家之所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清华大学迅速组织18支科研突击队,夜以继日加快科研攻关,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团队成功分离出数十株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的中和抗体,其中2株正在中美两国开展临床研究……

  团队成员张绮博士怀有身孕仍选择坚守实验室:“这次新冠疫情,我们每一步实验都是在和新冠病毒的传播赛跑,跟国外最顶级科学家在同一水平PK,非常有挑战性。”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上世纪80年代初,清华人率先喊出的这个口号,鼓舞了无数青年勤奋务实,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扶贫战场上,少不了清华人的身影。多年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地方政府、慈善基金会合作,救治先心病儿童:截至2020年8月,累计帮扶近50个县的4000多个贫困先心病患儿,申请救助资金7000余万元。

  为偏远贫困地区搭建微电网,为湘西农村寄宿制学校搭建热水器……过去3年多,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河北、山东、福建等15个省市设立25个站点,带动60余所大专院校1500余名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规划建设,并根据专业特长实施多种乡村帮扶项目。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其内核是家国情怀。”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程正雨说。

  20多年来,清华研究生支教团360多名学生接过支教火炬,志愿到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支教,惠及数万名当地学生。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支教期间入党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杨波说,支教经历让自己看到偏远地区学生的期待,也更明确了使命责任,“我会继续志愿服务。”

  英才荟萃,人才辈出

  ——110年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成就这所最高学府又红又专、

  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

  在助理教授帮助下,用手机扫描在线教学软件二维码,成功登录……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96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在家里为学生在线讲授“量子力学前沿选题”。

  “把教学当成事业”的张礼,在清华坚守三尺讲坛已有60多年,成为清华坚持育人为本的最佳写照。为了让讲课内容与时俱进,张礼“平时会看学术期刊,根据学科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选题更新课件”。

  世上名校,无非育人。从建校初期注重“全人格教育”,到梅贻琦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再到蒋南翔先生倡导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直至如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注重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清华110载,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历经110年淬炼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长,清华已形成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

  育人之道,在有良师。

  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开创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形成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110年来,清华大学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要贡献。

  从民国之初的国学院四大导师,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叶企孙、陈岱孙、吴晗、钱伟长、周培源、费孝通、潘光旦、屠守锷、金岳霖、梁思成……名家大师数不胜数。近年,清华坚持引育并重,教师队伍结构出现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底,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由2014年底的84.8%提高至90.1%。

  2014年底,教育部批准依托清华大学成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担任中心主任。

  这位菲尔兹奖得主表示:“从我第一次回中国,就想将中国的数学研究搞好。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要改变被他国卡脖子的危险,必须发展数学。”

  今年1月,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优秀中学生,为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培养领军人才,成功入围的国内学生无需高考即可被单独录取。“希望中国在10年内,能在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领域跟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丘成桐说。

  像丘成桐一样,一批优秀人才纷至沓来。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国内专家,也有从海外引进的国际著名学者,既有在公共部门长期任职的负责人,还有一批年轻学术新秀。

  解放初期,清华有108位教授、副教授,人称“一百零八将”。

  2021年4月12日,清华大学举行长聘教授聘任仪式,70位新聘任长聘教授获颁聘书,清华长聘教授人数至此达到1002人。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清华新增两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2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6人……

  另一组数据显示,清华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数由2017年的15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42人次,近三年高被引学者增幅达180%,接近麻省理工学院水平。

  “无体育,不清华。”2017年秋季开学,清华宣布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引起一时关注。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是我们育人的特色,恢复老校规,反映了体格与人格并重的教育理念,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全面发展,从入学开始,从入学后学习面的扩大开始。

  2020年,强基计划启动,清华大学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整合设计,创设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等五大书院。

  “我学的是机械工程方向,同时也需要学习理科、科技史、工程导论课、中国史通识课。”清华大学未央书院首届学生杨朔宁告诉记者,他在古籍中了解到“偃师人偶”,希望利用自主创新实践课程复原古代机械。“不一定能做出来,但也完全是出于我的兴趣,对于研究方向,学校给我们很大的自由度。”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不仅是项招生计划,也是一项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五个书院的根本任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成效,让学生在本科期间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

  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深化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近年来,清华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

  育人规模,在不断扩大——

  从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培养和选送留美生1100人;从1925年设立大学部到1948年清华园解放,清华大学共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含西南联大时期)5500余人,招考派送留美生131人,毕业研究生138人。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1966年6月,在校学生超过万人,而今,在校生总数达5万多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总数都分别超过本科生总数。

  人才培养质量,在持续提升——

  一次次国际竞赛,就是检验育人质量最好的试金石。

  2018年,第42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机械学与机器人学大会暨第13届ASME学生机构与机器人设计大赛决赛结果显示:6个奖项中,清华大学独占4项,同时清华大学凭历史上9次获奖,成为在这项比赛中获奖最多的高校。

  2020年11月,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组建的学生超算团队,夺得2020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冠军……

  行胜于言。传承发展“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清华学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

  ——110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开放进取,不断淬炼

  这所最高学府的成色

  面积2.4万平方米,合院式建筑……清华园的中心位置,苏世民书院格外引人注目。

  “全球事务”“数据、计算与人类未来”“中国崛起的比较分析”……一张课表上,罗列着苏世民书院“全球领导力”硕士学位项目的必修选修课程。

  全英文授课,学制一年……苏世民书院成立5年来,已面向全球招收5届641名学生,他们来自72个国家及地区的263所大学。

  “苏世民书院实际上是一个人才培养项目,就是要培养了解中国、未来能对国际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说。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清华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开放办学的品格。

  2016年,经全校大讨论,清华开始实施全球战略,更加主动地走向世界。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疫情期间给学生上网课 清华大学供图

  50个国家,293所高校,近20项战略科研合作协议,160余项联合种子基金项目……清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手牵手,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海外教学科研基地的全球布局,构建大学联盟和全球伙伴体系,提升全球影响力。

  由清华发起成立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和世界慕课联盟,联结国际伙伴,以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等为代表的清华海外基地蓝图也渐具雏形,成为清华影响力向更远空间辐射的一处处支点。多层次、多维度的全球合作伙伴体系已经成型,为开放办学提供坚实基础。

  “清华在建校初期就具有国际化特征。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的传统,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清华大学国际处处长郦金梁说,“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

  一组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疫情前,约一半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博士生比例超过60%;已有200多名学生到联合国总部、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等50余家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2011年至2020年间,在读国际研究生人数增长近一倍,其中国际博士生人数增长1.5倍。

  2009年起,开设中文写作和中文沟通课程;2010年起,博士招生由报考博导改为报考博士项目,不先分导师;2013年联合十几个院系牵头创建x-lab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近些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终勇立潮头,成为清华不断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张林琦团队成员正在做实验 魏梦佳摄/本刊

  改革创新、开放进取,早已成为这所学府不断“向好”“向上”的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华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

  ——1985年,提出“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设想;

  ——1994年以来,继续调整和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先后建立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等,同时按照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

  ——进入21世纪,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

  ——2014年10月,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攻坚任务,协同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等改革;

  ——2017年开始,在全校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将原有49个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

  ——近年全面“破五唯”,老师和学生都不再“数论文”……

  “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是一场使命驱动的自觉行动,实施了先一步改革,对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实现了高一层发展,显著缩小了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0年9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工作总结专家组在评审后指出。

  盲人计算机、基于复合材料的机械臂……清华南门附近的一栋大楼,隐藏着一座“未来实验室”,80多位师生来自40多个专业,在这里开展跨学科研究。

  “我们鼓励团队师生天马行空想问题、脚踏实地做事情,做出与众不同的研究。”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说。

  1987年,清华大学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上,“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和横向联系”首次被明确写入总结报告中。

  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近年来,清华大学成立了一系列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在改革、开放的共同推动下,在中外融通的相互淬炼中,在学科的相互交叉碰撞里,清华大学办学质量、科研成果的“成色”越来越足。

  ——清华进入全球前10名的学科数量居国内高校第一,一流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

  ——2016~201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54项,2018年创造高校年度获奖数和高等级奖项数两项历史最高纪录,在低维量子物理、结构生物学、密码学、类脑计算芯片、量子计算、高性能计算、先进核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全球引领性成果。

  ——2018年,清华在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成为首次进入世界前20的中国大学;2020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中成为首次进入世界排名前20位的亚洲大学……

  清华人也清楚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相互统筹衔接不够;一流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短板,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提高……

  春天来了,清华园满园春色,处处生机勃勃。清华110年校庆纪念日到来之际,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

  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的胡显章“期待清华勿忘雪耻图强、爱国奉献的初心,能够在温史中进一步守正创新”;

  刚刚过90诞辰的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常沙娜希望“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

  文科资深教授陈来希望清华“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进程中,更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平衡发展”;

  薛澜认为清华“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在更好地发挥智库功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清华经管学院x-lab实验室负责人毛东辉建议清华今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之纳入全校课程;

  ……

  这是一张清晰的时间表——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陈旭说,清华即将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阶段,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奋力谱写学校新百年发展的新篇章。

  邱勇表示,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改革;坚持推进“破五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做真正有长远意义的事;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人们相信,清华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