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在每一位青年心头的青春之问,听他们回答

2021-05-06 15:00:14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8期

 

青春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一代代青年传递历史的接力棒,踊跃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时代的使命、人生的际遇交汇成青春的坐标,便是青年人谋划人生、开创未来的起点

在一次次对价值观与人生方向的选择里,青春不老,精神永存

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康喆 刘娟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动人的词汇之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

  泱泱华夏,源远流长。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月4日,是中国特有的青年节。与百余年前那一天不同,救亡不再是时代主题,图强已在实践之中。与百余年前相同的是,新的时代梦想中,无数青年依然满怀热情与梦想,冲锋在前。

  回望历史,青春的血液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肌体里流淌。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五四”运动的锤炼,一个崭新的青年群体脱颖而出,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

  从那时起,一代代青年传递历史的接力棒,踊跃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一个人的青春记忆会令人久久难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则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回响。当年参与、见证“五四”的先辈,不少是百年前的“80后”“90后”;相隔一个世纪,如今的“80后”“90后”也已自立自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

  历史的细节,在前辈的光辉岁月里得以复原,指引着后来人行进的足迹。复兴的号角,由一代代青年渐次吹响,呈现出积极丰富的面貌,达成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

  透过时空的层层帷幕,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浩荡潮流中,那无数难以解释的疑问,彼此印证,有了回答。这一首清亮透彻的青春之歌,余音绕梁。

  青春之问 遥相呼应

  放弃百万年薪,从就职华为到支教西藏,从“大龄”女博士到我国人民海军史上第一位女实习舰长,今年44岁的韦慧晓在蓝海碧波中留下强军报国的青春纪念。

  她曾经也困惑。在西藏当了两年志愿者,她写下心得,其中一句话是“我愿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有朋友建议她改一改,说“这个说法看着有点大”。

  她想,自己要走的这条路,是不是有点太引人关注了?

  上世纪80年代,黄浦江上游白莲泾码头。30多岁的木材装卸工包起帆多次尝试,想研制出一套“不需要一个工人下船舱捆扎木材”的抓斗装卸工艺系统,屡败屡战。

  妻子见他多日不回家,抱着儿子找到码头。两岁的儿子瞪着他,半天没喊一声。望着妻儿离开的身影,包起帆心里歉疚。

  他想,自己亏欠妻儿的,是不是太多了?

  小我与大我,怎么选择?时间回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有青年作答。

  他曾是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却不惜以生命之钟撞醒旧中国的黎明。一袭长袍,两撇黑须,态度从容——临刑前,他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曾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秉志改革”的探寻中为救国救民英勇献身。他说,“我们共产党是代表工农人民大众的”,“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曾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本可做渊博学者、文化巨匠,却振臂一呼刺向黑暗。他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欣然饮弹。他说,“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李大钊,38岁。彭湃,33岁。瞿秋白,36岁。这是他们从容就义的年龄。

  视死如归,如何能义无反顾?这些受过良好教育、情感充沛、思想敏锐的青年人,如何能不计任何个人功利,勇敢地站在忧国忧民的时代前列?

  一代代青年,不曾在抉择时相见,却隔着时空用行动对话:

  革命年代,无数年轻的共产党人为了给中国一个可赞美的光明未来,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挺身而出、奉献牺牲;建设、改革年代,无数包起帆们一次次选择迎难而上,立志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命运;新时代,无数韦慧晓们坚定着自己的选择,用双手让国家一天天强起来。

  百年荣光写就,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穿越一个世纪,跨越五湖四海,个体生命选择不尽相同,但都有青春那勇敢的面容。

  答案已不言自明:不同的人生轨迹蕴藏相似的成长之路,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勇往奋进以赴之。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萦绕在每一位青年心头的青春之问。

  “爱国、责任、奉献代代传承,无数优秀青年为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朝气和热诚。青年从不守旧、乐于奉献,执着于自身作出的选择。”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说,时代的使命、人生的际遇交汇成青春坐标,对国家的热爱,是青年人谋划人生、开创未来的基色。只有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化,了知国家所处的位置,将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正在进行的奋斗相融合,让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青春不老 精神永存

  时代变迁、场景变换,新青年们以崭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

  在茫茫大漠戈壁的火箭发射场,在脱贫攻坚的广袤土地上,在驶向深蓝海洋的护航编队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那些坚信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前辈们或许会好奇:今天的中国青年,如何唱响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一个人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忘情地翻译一本小册子,竟不曾发觉吃进嘴里的粽子上沾满墨汁。

  他叫陈望道,他全身心投入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

  物质条件今非昔比,当代青年随着祖国律动的赤子之心变了吗?

  细长的弄堂、黑红的石墙,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青年的读书声和论辩声。“90后”施颖杰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是“播火”:向人们传递那份爱国的革命热忱,用讲解让历史更生动地呈现。

  “先辈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用双手和热血推动旧世界向新天地改变。”施颖杰说,“坚守信念,将精神火种接续传递,这便是我爱国的方式。”

  1918年,23岁的蔡和森在赴京寻求救国真理的路途中,毅然立下“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豪言壮志,开始了他为匡复中华而舍生取义的革命人生。

  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当代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使命感变了吗?

  “我报名!”“我报名!”去年春节期间,疫情刚暴发不久,包头至南宁的Z338次旅客列车车队微信群里仿佛“开了锅”。

  这趟穿越南北,途经蒙晋冀豫鄂湘桂七省区的列车,总运行里程3300多公里,单程最长运行38个多小时。由于34名乘务员先后居家观察,车队发出成立应急小组的召集令,29个名额瞬间被“90后”青年们一抢而空。

  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下精彩的电影和游戏、脱下漂亮的新衣,穿上分不出性别的厚重防护服,只为陌生人的旅程奔赴未知的危险。青年们用行动与担当证明:他们初心不忘,坚若磐石。

  1927年6月,因叛徒出卖,时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陈延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身受威逼利诱,被打得遍体鳞伤,他依然不肯透露一句党的秘密。就义时,陈延年年仅29岁。

  各种诱惑接踵而至,当代青年追求信仰的决心变了吗?

陈延年

  “以她的能力,留北京没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郝海燕没想到,学生黄文秀选择到广西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里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了贫,贫困发生率由22.88%降至2.71%。这背后,是她一年两万五千公里汽车里程的奔波,是她难以尽孝亏欠父母的泪水,更是她被永远定格在山洪里的年轻生命……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写在黄文秀入党申请书上的一段话,亦是新一代中国青年接过信仰接力棒的宣言。

  百年前的“80后”“90后”早已化成时代洪流中砥砺不变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当代青年不忘来时的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舞台、责任与命运。当代青年面对的不再是百年前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问题,但在一次次对价值观与人生方向的选择里,青年不老、精神永存。

  志存高远 越是艰险越向前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只有鲜花铺路。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既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挑战。

  在战火纷飞、险象环生的长征时期,共产党人漆鲁鱼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3年间跋涉千里,辗转广东兴宁、汕头和上海等地,屡遭磨难也不曾放弃。

  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仅20岁的张百发与其他11名年轻的钢筋绑扎工成立了张百发青年突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参与北京众多建设工程,如期完成了许多人断言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30多岁的薛荣遭遇了企业破产,一夜间下岗,她9次创业、屡败屡战,最终用300元借款带领16名下岗姐妹成立圆方美洁公司,如今成了“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步入新时代,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听着分红和脱贫庆祝大会上的鞭炮声,流了泪。历经过一次次被市场波动和天灾打回原地的创业辛酸,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从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转变,迎来走出困境的喜悦。

  千山万水、筚路蓝缕,总有这样一群青年,千锤百炼、百折不挠。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指引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迢迢征途。

  身处和平时期、物质极大丰富,当代青年的选择无限广阔。但今日的青年,也面临“带有这代青年特点”的困惑: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商?

  “当代青年成长面对‘耽于安乐’的考验、多元的价值选择、更多的焦虑与诱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说。

  多位受访专家说,身处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首先更需要理想信念这个人生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陆士桢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决定青年以何种姿态投身实践,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顺逆观,正确面对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

  “当代青年大多在顺境中成长,由于人生阅历较浅,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逆境,往往表现出不适应。”张良驯说,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一时有疑惑、彷徨,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要允许挫败的存在,养成豁达的性格。

  此外,青年要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成功的机遇、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培养迎接更大挑战的能力,使逆境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比如实践中,派年轻干部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复杂环境工作,不是在档案上增加一段经历,而是要增强年轻干部应对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是在提高年轻干部的逆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世上有难走的路,也有无所畏惧的青年。正如高尔基所言,“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任凭时光荏苒,青年当志存高远,越是艰险越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