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揭秘“雪如意”的诞生

2021-05-12 08:35:11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9期

 

“雪如意”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福利

“很多问题必须到现场看,不是坐在屋里靠想象就能解决的。”

直到调整工作完成,他登上裁判塔,确认位置调整对视线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雪如意”的成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时代给予的机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步云 实习生 韦梦想

  

  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亮起的灯光炫彩夺目,勾勒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轮廓——从高空往下看,跳台环形顶端、赛道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融合。这座被称为“雪如意”的场馆,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群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比赛场馆,也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

  “雪如意”的灵感来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利教授团队,而如何将这个创意变为现实,就落到了“80后”驻场建筑师王冲的肩上。

  几年来,王冲和团队成员走上光秃秃的山头,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了数不清的不眠夜晚,让这座“雪如意”拔地而起。

  从无到有的奇迹

  得知自己要参加冬奥场馆建设项目,王冲的第一感受是“神圣”。但当他真正来到建筑工地,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意识到任务艰巨。

  王冲记得,第一次到“雪如意”的选址现场时,他发现四周全是荒山。当时,人们很难想象,未来这里将矗立起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

  “建设跳台滑雪场,选址并不容易。”王冲说,很多问题必须到现场看,不是坐在屋里靠想象就能解决的。跳台滑雪场纵向高度差一般是130~140米,横向跨度有200~300米,还要考虑风速、视野、成本等因素,找到合适的山体尤为重要。而要在不规整的地形上,建设一个更加不规整的赛道,复杂的水文环境、变幻莫测的天气都会让场馆建设充满不确定性。

  山地建房,困难颇多。崇礼多“馒头山”,地形平缓但水文情况非常复杂,尤其是地下水隐蔽且难以预料,往往还会随着降水量而发生变化。在建设过程中,王冲经常遇到地下水位突然增高、地下室墙面开裂的情况,只能重新设计方案。“有时山间一场雨,或夜间降温,都会造成混凝土凝固出现偏差,给后续施工带来难题。”

  “雪如意”从2017年开始落地建设,直到2019年才初显成果。“整整两年时间,大家看不到地面上的建筑,我们一直在做地下的工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让整个团队压力倍增。

  施工要先修路、平整土方。王冲及团队成员刚到崇礼时,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水电都从外地运,机械不能上山就只能靠人工打桩。为了赶工期,大家住在工地上,经常加班到凌晨。遇上雨季或到了深冬,他们也不停工。“去施工现场的山路曾满是坑洼,雨后或雪后道路就湿滑难行,这几年我们开坏了两辆车,连租车公司都把我们拉黑了。”王冲笑着说。

  王冲原本觉得跳台滑雪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项目,很难走进大众视野。但“雪如意”赛道最终建成后,国内不少知名滑雪场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对这类赛道感兴趣。“这让普通人能有机会接触跳台滑雪,特别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好。”王冲说,这也让他看到了自己在冰雪运动普及中的用武之地,“最好能站在我们自己建的赛道上”。

  一个艰难的决定

  得到国际雪联的认证,是王冲首要考虑的问题。按照惯例,比赛场馆至少需要举办三次测试赛,才有资格申请承办冬奥会,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时间不能再拖,但在建设“雪如意”之前,国内尚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馆,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如何与国际接轨,过程远比预料中艰难,模型与方案的每一次变动都要花时间协商。王冲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奥组委等各方都聘请了行业内专家,还邀请了国际雪联和国际奥组委参与进来。

  为了解决建设中迫在眉睫的问题,王冲时常要作出决定,但任何调整所带来的后续影响都无法提前预料。“万一无法通过国际雪联认证,一切努力都会白费,甚至会影响冬奥会的顺利举办。”

  裁判塔位置的调整,是王冲作出的最艰难的决定。裁判塔是在赛道中间为裁判和教练单独留出的一座建筑。从裁判塔上看出去,运动员的动作一目了然。但它的位置,却靠在一处非常陡峭的悬崖边上。

  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和危险性,王冲决定把裁判塔向山体内侧移动3.5米。虽然有前期模拟,但这个调整对裁判视线的实际影响到底有多大,没人可以给出准确答案。

  那段时间,王冲每天焦虑难安。直到调整工作完成,他登上裁判塔,确认位置调整对视线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时,才松了一口气。

  “你们建了一个非常棒的场地。”2020年11月9日,国际雪联官员来到河北崇礼,“雪如意”顺利通过认证。

王冲在“雪如意”建设现场

  “雪如意”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福利

  2020年12月,“雪如意”在河北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上正式亮相。图纸上的“如意”造型变成了一座拔地而起的冬奥场馆。

  蜿蜒起伏兼有美感和动感的S形赛道与顶端的“大圆环”——顶峰俱乐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饰物“如意”的造型,“柄首”“柄身”相连,文化底蕴十足。赛道侧翼不仅增添了造型的美感,还能起到防风作用,成为“意外之喜”。

  顶峰俱乐部视野极为开阔,四周景致尽收眼底。在北京冬奥组委的建议下,还特意采用了前移的中空设计,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比赛氛围中。

  对于这样一个将视觉效果、文化底蕴和实际功能完美契合的场馆,王冲认为,它是新一代建筑设计师们自主文化意识的觉醒,是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对冬奥会的承诺,也是中国的建筑设计进一步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

  王冲希望,“雪如意”的建成,能为未来跳台滑雪场馆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带动跳台滑雪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也希望通过冬奥会,让世界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中国。

  现在,王冲还在为“雪如意”的进一步完善做工作。他说,“雪如意”的成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对于包括他在内的青年建筑师而言,这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

  “雪如意”不只如了冰雪运动员的意,也如了每个中国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