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古城更新的萤火之光

2021-05-12 08:35:15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19期

  

  文 | 李广春

 

  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核,是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各地保护力度空前加大,古城面貌、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从里到外彰显。古城面子变靓了,但背街小巷旮旯问题不可忽视。日前,扬州举行“萤火点亮古城”活动,组织有志于古城保护的专家,与辖区居民一起,对街巷旮旯里的问题逐一会诊,共同制定整治修复方案,恢复历史场景,修复文物遗存,提升街区品位,点亮古城萤火之光,见证旮旯华丽新生。

  古城承载历史记忆,传承文化余脉。文人墨客的诗词唱和,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富有哲理的家规家训,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宅,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肌理清晰的老街道,留存百年的老字号,唇齿留香的老味道,古法炮制的老手艺,阡陌街巷与古宅老店错落有致,市井烟火与网红文艺范共融共生,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了古城鲜活的生命、时代的风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古城复兴,需要各方合力。特别是大面上看不出、细究起来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能成为影响古城保护的瑕疵。社会各界人士就像一只只萤火虫,尽管个体只能发出微光,但汇聚起来能将古城照亮。扬州此举值得赞许之处就在于,着眼整体,尊重主体,强化个体,善用媒体,点亮古城更新的萤火之光。

  着眼整体,不放过细节。古城旮旯情况复杂,公共活动空间与私人生活空间交错,大到有碍观瞻的违建拆除,小到门楣历史原状的修复、外墙格调的统一、堆积杂物的清理、服务设施的设置,牵一发动全身。扬州挑了最能体现扬州原住民生活风貌的仁丰里先行先试,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的10处古城旮旯的问题最具代表性。他们把旮旯更新与古城保护有机统一,修旧如旧保持原真性,改善环境体现民本性,让古城风貌得以完整保护呈现,更好地彰显城市魅力,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担当。据悉,古城所在的广陵区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每年选50个古城旮旯进行修复,力求把一个留住历史记忆又方便市民生产生活的古城交给人民。

  尊重主体,不忽视居民。一些地方古城更新难,就难在与原住民和商家缺乏有效沟通。看问题因人而异很正常,关键在能否化异为同。大家的事大家办,好的事情商量着办。可惜的是,有的地方对原住民和商家的“急难愁盼”置之不理,本应解决的实际困难被视而不见。由于缺少民意的支持,民间的真知灼见不被吸纳,冲突就在所难免。这次扬州古城更新的旮旯整治,坚持有事好商量,政府主导,信息公开,社会参与,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点子妙,广泛参与矛盾少,民主决策效果好。

  强化个体,不漠视专家意见。古城更新诟病最多的是长官意志,不听专家意见,随意拍板上马,时常弄出拆了真古建、建了假古董的乌龙。扬州古城旮旯,不因其小就马虎了事,而是拿出绣花功夫,在更新方案上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专家权威作用,把古城保护的整体性、法律法规的刚性、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现实的可能性、个案操作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讨论,让专家的权威主导渗透到古城更新的全过程。专家意见与广泛的民意诉求交流交锋,在文化生态修复、文化氛围营造、商家店铺业态、居民出行生活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考虑,明确任务书,画好路线图,订好时间表,落实责任制,最后形成专业主导而又不失民意的好方案。

  善用媒体,不拒绝社会民意。古城是全社会的,每次古城更新都会牵动市民的心。过去苦于参与渠道有限,他们的意见得不到及时吸纳,于是自媒体成为发表意见的平台。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自媒体表达的意见良莠不齐,甚至个别偏激言论误导舆论,给工作带来被动。用好媒体,发挥媒体作用,在古城更新中显得尤为重要。扬州古城更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新媒体“广陵发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强化上下互动,凝聚社会共识,有效推动工作。这是古城更新的一个好做法,既可以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疑虑,还可以更广泛地收集社会各界的好主意,使决策更完善。

  古城更新善于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使众多萤火的智慧和力量向老大难的旮旯汇聚,也许外界不怎么看得到,但原住民感受得到,游客体验得到,这不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吗?(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