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未来在哪里?看完这篇你就有了答案

2021-05-19 08:41:49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20期

 

我们是香港青年,更是中国青年

“为什么会有人不爱国?为什么有人要破坏自己的家园?”

“很多香港年轻人对事实一知半解,对内地存在恐惧,都是因为对内地存在误解所导致。”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叫嚣和质疑更重要。”

“只要我们两地年轻人像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年轻人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步云 王攀 林宁

  

  “家族有企业,是否还要来内地创业?”“波澜不惊的人生,遇到怎样的机遇才能改变?”“面对威胁与恐吓,是畏缩不前还是捍卫正义?”“香港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这些需要香港青年面对和选择的现实问题该如何解答?六位香港青年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一老一少的签名

  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参与了“撑全国人大决定完善选举制度”签名行动。活动中,一个小男孩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男孩只有8岁,刚上小学二年级,自己一个人来到街站,签完字后还不断地问义工:“为什么会有人不爱国?为什么有人要破坏自己的家园?”在离开街站前,他特意要了一张空白的签名纸,拿回去给家人和朋友,希望有更多人和他一样支持国家、爱护香港。

  自2019年发生“修例风波”以来,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香港。那段时间,“黑暴”肆虐,香港普通市民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看到专业执法的警察被“起底”,市民上班的道路被堵塞,持不同意见的青年被殴打,吴学明决定不再沉默,团结爱国爱港青年发起一系列“撑警”、反“黑暴”活动。

  “我们是要站出来表达广大市民的心声——香港不能再乱了!”作为“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联合阵线”的发起人之一,去年5月,吴学明率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走上了街头,征集支持者的签名。

  他们设置了20多个街站,每天风雨不改,在街头呼吁市民支持香港国安法。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一步一步走到街站,在家人的搀扶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无论用多长时间,都要亲自签这个名。”老人说。

  八天时间,联合阵线一共征集到约300万个签名。而这一老一少的签名,给了吴学明最多的感动和鼓励。

  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后,曾因“黑暴”肆虐而蒙尘的“东方之珠”,迎来了重新出发的历史转机。很多人亲口对吴学明说,香港国安法给了他们强烈的安全感,他们相信,香港将加快摆脱阴霾,迈向良政善治。“重新调校航向的‘香港号’巨轮,也必会驶往更加光明和璀璨的未来。”吴学明说。

  解决问题更重要

  “《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列明了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然而这项基本的人权,在2019年6月被‘黑暴’分子严重损害……”

  今年3月15日,全国青联港区委员陈颖欣作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青年代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上发言。

  当她知道自己有机会在联合国发声,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伍淑清女士的形象——

  2019年9月,伍淑清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2次会议中发声,指出激进暴力分子不代表香港人,不断升级的暴力毁了这座城市,破坏了香港大多数人的生计。

  但随之而来的,是黑衣暴徒对她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暴力袭击,伍淑清本人也遭受辱骂。陈颖欣说,之所以把伍女士的事例作为发言的开场,“一方面是要回击西方的偏见,另一方面是要向伍女士致敬。”

  对于伍淑清的遭遇,她也感同身受。2019年,陈颖欣参选区议会议员。在准备阶段,她和团队成员常常受到威胁和恐吓,在设置街站时,他们会被偷拍,然后照片被发布在网上,还有人声称要来教训他们。“直到香港国安法实施,伍女士的财产得到了保护,我也不用因为说出真相而担心自身的人身安全。”

  同时,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陈颖欣在网上揭露外部势力和反中乱港分子的恶行,希望能够打破网络充斥的宣扬暴力和仇恨的声音,唤醒更多人加入爱国爱港的行列。

  2015年,取得法律学士学位后,陈颖欣当选当年深水埗区最年轻的区议员,如今成为工联会社区主任,始终扎根社区,积极帮市民解决问题。“多年复杂的社区工作经验告诉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叫嚣和质疑更重要。”她说。

  “生于这个时代,作为香港年轻人就应该发挥所长、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目前,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本地立法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她看来,未来的香港将由爱国爱港的有能之士来管治,定能由乱及治、重回正轨。

  吸引人的冲劲

  吴国桓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他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对内地的印象都是通过香港的一些媒体报道了解的,“多半是一些负面新闻”。所以,从加拿大求学归来时,他没有选择到内地发展,而是回到了香港。

  当时,吴国桓的公司需要在内地找工厂作为供应商,慢慢与内地有了更多的接触,也认识了内地的很多朋友。

  偶然的一次机会,吴国桓被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学习,从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深入了解内地。“其实我们国家一直在进步,但从香港媒体上了解的都是一些很片面的事件。”

  吴国桓说,经历了2019年香港“黑暴”事件,一些年轻人对事实一知半解,对内地存在恐惧,都是因为对内地存在误解所导致。

  与内地年轻人接触后,吴国桓坦言,他们很有想法,“为了理想很努力地在打拼。”

  “是什么在推动他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加入了朋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为了一个项目,他带着几个实习生从早忙到晚,连周末也在加班。

  “他们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青春无悔。”吴国桓说。

  如今,刚过而立之年的吴国桓,已在内地安家立业。今年3月,他的孩子也出生了。未来,他希望在内地落地生根,也希望孩子在内地接受教育,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

  “只要我们两地年轻人像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年轻人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吴国桓说。

  改变人生的机遇

  跟大部分香港青年一样,来自香港普通家庭的李培,在进入社会后也面临房子贵买不起、工作机会少、向上流动困难的问题。

  一开始,他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包括服务员、运输工人、理发师等,后来开始创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但人生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

  直到2017年,李培在电视上看到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新闻——《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

  “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粤港澳大湾区,有报道提到港珠澳大桥要通车,‘一小时生活圈’的概念也让我震撼。”李培回忆说,那时他住在荃湾,公司在铜锣湾,每天上班都要一个小时,现在从荃湾到深圳福田却不到一个小时,非常方便。

  他决定到深圳走走,并创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渐渐打开了局面。

  想到未来会有更多香港青年来内地创业,可能会遇到不熟悉内地的情况,第二年,李培回到香港,创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人。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大湾区有哪些城市,也不知道创业选择什么方向,所以一定要亲身去走走看看,才知道应该去哪里,应该做什么。”他走遍香港18区,走进大学校园,举办数十场讲座,带领香港学生、青年代表走访深圳、广州、珠海等大湾区城市。

  从自己创业到帮助更多香港青年,李培用“奇妙”形容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来大湾区追梦,让我很感恩,也很满足,我希望把这些梦想不断地传递下去。”

  与前海不期而遇

  香港青年陈升,也是一名深圳创业者,是2015年首批到前海创业的香港人。

  陈升第一次听说前海,是在2012年。“听说去前海创业可以享受租金补贴、人才公寓和个税补贴。”前海完善的软硬件条件与各种优惠政策、便利条件,让包括陈升在内的香港青年跃跃欲试。

  其实那时,他在香港已经有自己的公司,主要做人力资源咨询和教育培训。由于经常到内地出差,他发现做互联网内地有广阔的天地和市场,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转型。

  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12个字的定位,给他指明了方向。2015年,陈升带领团队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陈升说,入驻前海后不久,前海管理局就召集讨论会,委派专人为他们讲解政策,这让大家“脑洞大开”,纷纷寻找最佳的适配模式。最后,他选择把为内地跨境电商匹配海外供应链资源作为创业方向。

  “那段日子,常常住在办公室,生活和工作几乎不分开,虽然苦了点,但觉得有奔头、有希望。”创业不到一年,陈升团队就获得5000万元的首轮融资。

  第二年,当得知(香港)青年专业联盟前海众创空间组建,陈升又毛遂自荐,凭借在多个青年社团的服务经验,担任了众创空间的运营总监,为香港青年到前海创业提供导航服务。

  陈升说,前海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刚来的时候还是一片工地和滩涂,现在园区和大楼都已拔地而起,地铁也开通了,“机遇越来越好,创业团队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

  对陈升而言,深圳是一面明镜,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向北看,他看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国家对香港的特殊照顾;向南看,他对香港的“一国两制”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下,这里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他说,努力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前海人永远的创业方向。

  是故乡也是未来

  去年,在内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时候,香港又迎来新一波疫情。

  何静雯的母亲拿出一万多元购买口罩,带着她到香港街头一起送给市民。“一开始,我担心妈妈的安全,但我能理解她。”何静雯说,她的母亲出生在广东东莞,后来嫁到香港,在妈妈的眼里,无论是家乡还是香港,都是同胞和家人,所以愿意冒着风险上街派发口罩。

  从小在香港读书、长大的她,过去对内地的印象比较模糊,只是感觉城市有些破旧。“那时东莞还没有地铁,到哪去都需要家人朋友接送,很不方便。”

  但近几年,每次回到内地,她都会感慨“常看常新”。大学毕业时,何静雯对于未来的路更加明确,“年轻人的未来一定在内地。”

  “内地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新点子、新创意层出不穷,而且内地鼓励香港青年创业、给予政策与机会。”她坚信,这将成为年轻人腾飞的翅膀。

  何静雯说,对母亲来说,内地是故乡,而因为有了家庭,香港也成为她的牵挂;对她自己来说,香港是成长的地方,内地则是她的未来。

  “只要大家都多做一点有利于两地关系的努力,香港和内地一定能够更融洽地共同进步。”何静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