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

2021-06-07 16:10:26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23期

  

从交通互联到产业共融,从生态共治到民生共享,以全国1/26面积哺育1/6人口、创造约1/4经济总量,长三角一体化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

2020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493个,实际到位资金7490.5亿元,同比增长16.8%。长三角经济地理版图进一步优化

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未来三年,一系列“硬核”举措将加速落地,包括深化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加快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等多项内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凌军辉 陈刚 何磊静

  

  以沪苏浙地理交汇点为中心,约35平方公里的“江南水乡客厅”呼之欲出。这片地跨两省一市金泽、黎里、西塘、姚庄四镇的区域,将呈现出“江南意象、水乡基因、创新聚落、蓝色珠链”的靓丽图景。

  曾经“以邻为壑”的边界后院,正蜕变为共同迎客的前厅。从交通互联到产业共融,从生态共治到民生共享,以全国1/26面积哺育1/6人口、创造约1/4经济总量,长三角一体化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

  5月26日、27日,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审议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未来三年,一系列“硬核”举措将加速落地,包括深化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加快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等多项内容。

  瞄准强劲活跃增长极战略目标,长三角将全力发挥整体优势,做足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以高效引力场携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路径。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2020年6月29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跨区域整合产业链打造黄金产业带

  AR鹰眼实时监测道路拥堵,后台调整红绿灯时长,无人驾驶全自动泊车入库……走进江苏无锡车联网小镇,一个个“黑科技”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深南(无锡)车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甄鸿波说,与小镇密切关联的380多家企业,大多来自长三角地区。

  “聪明的车”开上“智慧的路”,在长三角,这不仅是现在的应用场景,更是可预见的未来。长三角车联网示范区互联互通应用测试活动近期启动,上海、无锡、嘉兴、合肥等8个城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共同完善车联网生态圈。

  “链”接长三角,“链”接新未来。

  统筹布局,产业融合更显张力。“公司已拥有垂直一体化产能,这得益于长三角‘兄弟企业’的支持。”在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刘继丰说,长三角深厚的光伏产业根基,为企业走向全球提供配套支持。

  一体化协作,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江苏徐州孵化半导体封测项目,在浙江嘉善建设先进封装生产线……华进半导体总经理肖克说,公司累计衍生孵化9家企业,有7家在长三角,研发的新技术能很快实现上下游贯通。

  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势能涌动,黄金产业带迅速崛起,长三角正在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这里集聚了近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中芯、科大讯飞、信达生物、吉利等一批龙头企业持续发力。

  来到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仿佛走进“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这里可以购买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品牌的2万多款商品。“我们准备打造1个千亿元级的国际贸易总部集聚区和10个百亿元级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朱菁说。

  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经济显示出强大稳定性和韧性。一季度,长三角GDP同比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6.1%,分别快于全国0.6和1.1个百分点,对全国GDP增长贡献率达25.1%。

  “区域城市优势互补,资源日益优化配置,长三角正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说。

  破除行政壁垒培育科技创新共同体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组成的一体化制度“试验田”里,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全国首次跨省共同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共同建立一揽子促进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安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60个重点项目、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打破行政壁垒、重塑区域发展结构,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本次论坛期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正式揭牌。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水乡客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BD,其主要功能是以生态绿色为引领,传承江南文化基因,嵌入创新策源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扬所长、优势互补,不断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

  勇当改革开路先锋,创新策源地加速隆起。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力……一批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和大科研机构在长三角密集布局。

  5月27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揭牌,将致力组织长三角智库,制定三年行动方案、联合攻关实施方案及细则,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云”平台等。到2025年,长三角将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从“带”到“圈”,环太湖科创新势力此次完成颇具引领意味的“结盟”。在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基础上,沪苏浙皖的嘉定、青浦、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宣城两区六市就共建“环太湖科创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标杆。

  随着去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全覆盖。5月10日成立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在全国率先迈出自贸试验区跨省域联动发展步伐,将做强做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十大服务功能。

  本次座谈会提出,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共同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伙伴关系计划,统筹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通关一体化等改革,共建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和一体化云服务平台。

  “碳达峰、碳中和”号角响起,拥有全链条创新资源的长三角再次率先探路。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5月19日正式揭牌,着力打造长三角零碳技术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计划2025年底前引进千家零碳领域科技企业、新增从业人员超万人。

游客在太湖之滨鼋头渚景区休闲游玩(3月13日摄) 杨磊摄/本刊

  协奏绿色交响乐共建美丽长三角

  从高空俯视,苏皖边界,由沙河和大溪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组成的天目湖,犹如少女脸上的一双亮丽眼睛,为数百种动植物提供绝佳的生长环境。

  然而,去年3月,沙河水库却暴发了一场水质险情。上游青虾“养殖大户”排放约300万立方米污水,造成水库水华暴发。“当时饮用水取水都有问题。”溧阳天目湖镇党工委副书记杨育美说,为保护天目湖水质和生态,江苏溧阳与安徽郎溪、广德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补偿等方式引导上游养殖户退出青虾养殖,对来水区实施严格保护,目前天目湖整体达到Ⅱ类水质。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称为“水质对赌”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轮试点。如今,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模式”也在长三角更多区域推广。

  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鲜明底色。5月26日,长三角以“云开工”方式,共启太湖及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9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134.42亿元。

  呵护“碧水蓝天”,共护大美长江。本次座谈会提出,联合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协同制定京杭大运河、太浦河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持续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共同推进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去年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会,今年升格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工作会。

  高标准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长三角将携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力建设展示自然生态之美、彰显城乡宜居之美、孕育水韵人文之美的美丽长三角。

  公共服务跨省通办

  加速长三角同城化

  迁入地办理户口迁移,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无需材料,直接结算异地就医门诊费用……一张看似普通的“地图”,集成116件“跨省通办”事项。本次论坛现场,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正式上线,让“长三角人”各类高频事项日益“同城化”。

  家紧挨苏州吴江的浙江嘉善居民陈菊,已经体验到了“即刷即结”的便利,“原来跨省就医,需要先行垫付,拿着发票再回嘉善的医保单位报销,现在直接结算方便又快捷。”如今,青浦、吴江、嘉善共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实现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刷卡结算,共享医疗资源。

  路成网、道互联,民心更相通,长三角的联系日益紧密,“长三角人”获得感更加充实。

  “轨道上的长三角”压缩时空距离。早上6时50分,昆山市民刘晓晨坐上G7215次高铁,25分钟后抵达上海站,出站换乘地铁,到单位时还不到7时40分,顺道买上早餐和一杯咖啡,开启新一天工作。打“高的”上下班的“长三角人”越来越多。

  连接“动脉”,打通“末梢”。高铁营运里程超6000公里,覆盖9成以上设区市,商合杭高铁、沪通铁路一期等投入运营,沪苏湖铁路等加速建设;港口群加强联动协作,通州湾新出海口、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稳步推进;省际断头路连接贯通,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人们出行更加便利。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畅通,本次座谈会最新部署: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推动北沿江、通苏嘉甬、沪乍杭、扬镇宁马等高铁项目开工建设,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加快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打造长三角国家级区域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建设国家级超算中心……

  上学、看病、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同城化”。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10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扫码乘车“一码通行”,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和交通运输证等30类电子证照实现互认应用……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圈不断拓展。

  产业链共同体高效配置资源

  进一步优化经济地理版图

  翻开最新的“万亿俱乐部城市”榜单,合肥成为备受关注的“黑马”。2020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493个,实际到位资金7490.5亿元,同比增长16.8%。长三角经济地理版图进一步优化。

  上海龙头高高引领,苏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长三角呈现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态势,但长期普遍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仍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挑战。

  “不只是省际不平衡,省内不同地区也很不平衡。后发展地区虽然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在长三角区域内与先发展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应根据新发展格局要求,研究长三角全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问题。

  漫步苏北宿迁市陆集镇利民新型农村社区,废沟渠改造的小菜园家家有份,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一应俱全。“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能住上新房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谭敬宏抱着外孙在新居门前玩耍。

  作为江苏乡村振兴战略标志性工程,苏北农房集中改善已完成20余万户,今年将再推进10万户。江苏瞄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缩小城乡差距、扭转南强北弱格局。

  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长三角最新提出,推进跨省特色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构建长三角中心区与皖北、皖西、苏北、浙西南等地区合作机制,完善协同务实高效的一体化发展常态长效机制。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统一,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强大合力,长三角在一体化中谋求更高质量发展。

  优化布局,“链长制”牵引资源高效配置。研发设计在上海,芯片制造在苏州,如今封装测试落户在嘉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浙江嘉善引进百亿级半导体项目格科微电子,得益于示范区在产业协同下的精准招商。

  “为避免半导体产业重叠发展、同质竞争,我们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定位产业分工,专门引进封装测试环节的企业。”嘉善县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说。

  强强联合,锻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共同体。5月27日,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四个产业链联盟正式集中揭牌。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在产业链联盟平台上,可以探讨应用场景、源头技术共性方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抱团发展加快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成长”。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长三角将顺应现代化建设规律,因地制宜开展先行谋划和实践,率先探索形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路径,巩固和放大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先行优势,让长三角成为新时代追梦、筑梦、圆梦的理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