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续写春天的故事
➤一个个带有“深圳基因”的创新制度、政策经验、管理模式等,相继在哈尔滨新区落地生根
➤招商引资就像播撒种子,需要“链式招商”的精准发力,才能让“种子”从发芽、长苗到成才“不断链”,让项目建设“不断档”,服务保障“不断线”
➤深圳政策、政务服务、产业项目要“带土移植”,离不开深圳理念的浸润,这需要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哈尔滨新区鸟瞰 哈尔滨新区供图
“这个政策能不能兑现?”“能不能将这条政策写进合同里?”过去三年,哈尔滨松北(深圳龙岗)科技创新产业园(简称“龙岗产业园”)负责人李建东,曾经常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
“政策已经写入红头文件了,企业为什么还是不放心?”李建东只能向企业负责人拍胸脯,“政策兑现不了我就打包走人。”
龙岗产业园是黑龙江哈尔滨新区首个落地的深哈合作项目。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提出黑龙江与广东、哈尔滨与深圳建立对口合作机制。
引进华为鲲鹏、深圳敢为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复制招投标评定分离、M0用地、土地作价出资等深圳特区经验28项……自深哈合作以来,哈尔滨新区与深圳共建龙岗产业园和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简称“深哈产业园”)两大园区,将深圳的理念制度完全复制,探索打造“飞地经济”模式,让新区更具特区范儿。
到2020年,“灵魂拷问”再也没有出现。“这一改变,说明深哈合作正在不断发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李建东说。
服务基因:从深圳“带土移植”
在龙岗产业园里,综合服务大厅楼十分显眼。“行政服务中心设在园区,对企业来说太便捷了,我只需把企业设立的相关申请材料递到窗口,不用出园区,3天就拿到了相关证照,效率很高。”哈尔滨千奇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树贵对园区高效政务服务赞不绝口。
“在园区设立政务服务平台的模式,我们在深圳的产业园区里已经开始应用,现在把它复制到哈尔滨新区。在黑龙江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建东说。
行政服务中心设在园区,是“带土移植”深圳基因的缩影。
走进哈尔滨新区,写着“复制深圳政策”“学习深圳模式”“追赶深圳速度”等字样的横幅随处可见,在实践中,这些都正在变成现实。一个个带有“深圳基因”的创新制度、政策经验、管理模式等,相继在哈尔滨新区落地生根。
异地协同审批的政务服务,是深哈合作的创新成果之一。破解企业“奔波难”,打破空间障碍,为两地企业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提供便利,哈尔滨新区蹚出一条政务服务新路。
一家深圳企业想落户深哈产业园,只要在深圳的哈尔滨新区综合服务窗口递交材料,该窗口即将信息反馈给哈尔滨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松北区无需审核直接通过,企业收到证照仅需5天。
“不但使深圳来哈投资企业共享两地政策,还方便企业审批落地。”李建东说,商事登记类审批实现深圳申报、哈尔滨新区发照,经营许可类审批实现深圳许可、哈尔滨新区认可。
40多年前,“深圳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深哈合作以来,哈尔滨新区对标“深圳速度”,从审批、监管、执法等方面努力追赶,不断塑造“深哈速度”。
“深哈速度”快在哪?由“线下跑”变为“线上办”,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由“天”到“秒”;由“手续齐全”变为“承诺即开工”,为企业抢出100天施工期;由“一事一议”变为“套餐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等。
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项目负责人王朔,对哈尔滨新区的审批速度印象深刻。去年2月受疫情影响,王朔无法实地办理子公司注册事项,在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视频指导下,通过企业办照秒批系统,在“指尖”轻松完成注册。
“深哈速度”的形成,得益于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办照即营业、智能秒批等创新举措。“学习深圳,‘移植’来的不仅是工作流程,更有在从招商引资到落地服务、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政策实施链条中,政府部门全链条诚信守约、精准施策、为民服务的治理理念。”在多位受访者看来,“转基因移植”,移来的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土壤”,才能让企业之“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审批流程优化,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实现深哈公司1天完成公司注册,36天取得施工许可证,11天项目动工建设,63天展览馆封顶,101天地下室结构封顶。
产业基因:服务链拉动产业链
如果说精准的政务服务、扶持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土壤,那么招商引资就是播撒种子。
截至目前,深哈产业园园区注册企业924家,实体入驻企业73家,出租面积5.8万平方米,出租率达78%,引进众创空间5家,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拥有各类自主知识产权480余项,2020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约1.6亿元,纳税接近1500万元,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1000人。
成绩单的背后是“链式招商”的精准发力:招商引资“不断链”,项目建设“不断档”,服务保障“不断线”。
招商引资招什么?
“不是广撒网地招,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现精准招商引资。”松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企业投资服务局局长)郑向东说,哈尔滨新区多次调研,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科研资源、自然条件等特点,聚焦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文旅经济,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一代材料技术、工业大麻、石墨产业为主攻方向,进行精准招商。
郑向东介绍,确立主导产业后,哈尔滨新区积极引进各领域龙头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精准发力,冲刺连续三年招商引资额突破千亿元目标。
招商引资怎么招?
“近年来,新区不断完善招商体系、实施招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谋商、选商、招商、落商、服商质量,实现招商引资全链条、一条龙服务。”在郑向东看来,“链式招商”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条和服务链条两个方面。
一方面,哈尔滨新区近年来成立了招商集团、国际招商公司、江南园区公司、利民园区公司四个公司,注重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项目,补齐和延长产业链,形成项目入区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从项目洽谈、企业设立、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等,政府各部门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协调推进和跟踪服务,闯出一条招商服务新路子。
招商引资后怎么办?
“每个项目都实现三级包保,区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区级、局级、项目的负责人都积极主动为企业解惑解忧。”郑向东说,招商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项目的成长都需要政府长期跟踪关注。
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抓到底”的原则,哈尔滨新区制定了《哈尔滨新区2020年春季开复工重点产业项目区领导包保工作方案》,通过包项目、保进度,包措施、保落实,包服务、保成效,包指标、保完成,全力推动重点产业项目早开工、多投资。
招商引资“强磁场”不断释放,哈尔滨新区招商引资的“朋友圈”不断拓展,外资项目纷至沓来。
5月9日,在中俄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各地块的土护降工程已完成,中俄产业园项目的产业示范街区正进行首层支模。预计今年7月末将实现产业示范街区开放运营,9月末实现招商中心开放运营。
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成员甄长瑜透露,目前,中俄产业园已完成签约企业11家,在途协议谈判企业25家,储备跟进企业23家。此外,在哈尔滨新区政府支持协助下,已完成6家企业注册落址,预计2021年产值可达5亿元。
人才基因: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
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邻科)常务副总经理丁福生最近比较忙,忙着接待对接合作,忙着落实深圳集团总部北迁落户哈尔滨新区。
海邻科总部为何“北上”?“吸引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哈产业园‘带土移植’的好模式,产业园管理层都是深圳过来的,将深圳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一并带来了。”丁福生说。
像海邻科一样北上投资落户黑龙江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不仅得益于深圳政策、政务服务、产业项目的“带土移植”,更重要的是深圳理念的浸润。
“怎么保证深圳经验、深圳理念的原汁原味?”在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奉均衡看来,关键在于从规划、设计、建设到招商、运营服务等方面,实现由深圳方主导,保证把“深圳基因”真正带土移植到哈尔滨新区。
理念的浸润转变,需要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
2018年,李建东等3个深圳小伙儿走进新区,和新区基础公司4个工作人员组成7人团队,负责运营龙岗产业园。“企业发展好了,园区才能好,这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李建东说,园区实行包点企业服务制,团队每个人包楼道、包区域,不定期走访企业,主动了解企业实际需求。
三年多来,李建东的企业至上服务理念,让来自新区基础公司的孙宇感慨不已:“都说深圳的服务理念好,在与他们接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从不坐等,主动服务。”
观念一变天地宽。深哈对口合作以来,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各区党委已经组织多批干部南下深圳,或在党政机关挂职,或进党校充电,或走访创新型企业,以观念的更新破难题谋发展,学习借鉴深圳改革经验。
“哈尔滨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服务意识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也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丁福生说,为了让企业充分了解疫情防控期间的减负政策,新区专门召开政策说明会,为企业对接需求。
新观念带来新机遇,更为人才流入带来新契机。
两年前,90后贾丽博辞掉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哈尔滨,入职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新区这几年的变化很大,适合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而且生活成本比深圳低,性价比更高。”对于这样的选择,贾丽博有自己的考虑。
“哈尔滨新区道路宽、绿化好、园区大、年轻人多,工作节奏快,在气质上越来越有特区范儿,我相信未来这里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贾丽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