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空军也“干农活”,背后真不简单

2021-07-14 13:58:35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28期

 

航校训练时飞行高度都在1000米左右,而飞播任务要求专门训练保持低空状态,难度大大提高

“把沙漠变成绿洲,我做的不只是‘农活’,更是一件真正为人们带来实惠的事。”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份奇迹是由一代又一代飞播人共同创造的

沙海飞播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步云 康晋晖 实习生 韦梦想

 

  起飞,可以为安邦,也可以为绿洲。

  40年,7个省(区)130多个县(市),2600多万亩,上万吨草籽树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从沙漠手里抢回来一寸寸草场良田,在我国西北地区筑起绿色长城。

  王斐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2012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毕业之后,他成为一名飞行员,来到甘肃兰州,在老一辈飞播官兵的带领下,在祖国的大西北,挥洒青春热血。

  圆梦空军

  王斐从小就怀有一颗爱国心,立志参军入伍。

  23年前的歼-10首飞,给他非常大的鼓舞,从那时开始,当一名空军飞行员成为了他的梦想。

  而刚到兰州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却给王斐的飞行员梦“泼了一盆冷水”。

  刚被分配到驻地时,王斐只是听教官说过西北的自然环境比较荒凉。在坐着火车去往兰州的路上,他发现海拔越来越高,山越来越黄,植被也越来越少。

  来到驻地,满眼都是黄土山。更让他感到落差的是,他执行任务驾驶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运输机。

  “离家远,还开着这么老旧的机型,一开始情绪有些低落。”王斐还是暗下决心,“作为军人,就要无条件服从命令,条件再艰苦都不怕,这才是人民子弟兵。”

  就这样,从2012年开始,王斐在兰州驻地训练了6年,渐渐地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肩上的责任。

王斐在飞机前

  超低空飞行

  王斐所在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所执行的飞播任务,是驾驶搭载着草种和树种的运输机,飞到指定的地区播撒草种和树种,这是一项新型的治沙技术。

  为了让种子落入指定区域,并且保持一定的密度,不论下面的地形地势如何变化,官兵们要将运输机的飞行速度保持在每小时160到180千米,高度维持在60米到80米。

  王斐告诉记者,如果飞机飞得太高、太快,种子密度就达不到固沙的要求,如果飞机飞得太低、太慢,当地土地太贫瘠,很多种子都不会发芽,就会造成浪费。他们还需要把种子撒到林业部门提前规划好的作业区内。

  “高度就是生命。”王斐说,之前在航校里训练时,飞行高度都在1000米左右,看地下比较远,心里感到比较踏实。而飞播任务要求专门训练保持低空状态,难度大大提高。

  第一次做超低空训练时,大队长带王斐上飞机,给他做操控示范。王斐说,自己很紧张,看到大队长下高度时,机头冲着地面过去了,心里喊着“要撞上了”,忍不住想要去抢驾驶杆,把机头拉起来。示范完后,大队长让王斐尝试独立操作,“只能硬逼着自己克服恐惧心理,下到超低空。”

  虽然第一次训练完成得很艰难,但在兰州训练6年后,王斐觉得飞播任务“已经没什么难的了”。直到2018年,他第一次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执行飞播任务。

  每年5月到8月,是阿拉善左旗的雨季,也是他们执行飞播任务的季节。王斐说,飞播季节性强,最害怕遇到夏季的雷暴天气,要抢在下雨前的飞播窗口完成作业。

  虽然有老飞播人带飞,但这里的地形和地势起伏很大,地表也没有参照物,加上夏季座舱内6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和混乱的气流,控制难度很大。

  飞行过程中,王斐一直在努力判断并调整高度,手忙脚乱,一不小心就偏离了作业区。“第一次飞完,林业部门反馈说,根本就没有接到种子。在兰州练了那么多年,到阿拉善左旗的效果却这么不理想,当时很受打击。”

  教官看王斐心理压力大,就带他出去转一转散心。他们来到当时的9号播区,林工站的工作人员指着路边说,如果没有飞播的话,这里早就变成沙漠了,“塞上江南”宁夏银川平原和贺兰山上的原始森林也会受到威胁。

  “把沙漠变成绿洲,我做的不只是‘农活’,更是一件真正为人们带来实惠的事。”林工站工作人员的话让王斐对飞播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来说,支援地方建设远比能不能驾驶战斗机更重要。从那之后,他不再想着驾驶更好的机型,而是希望能够踏踏实实把飞播做好。

  一代代的接力

  王斐所在的大队,早在1982年就开始执行飞播任务。那时不仅要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克服物资上的不足。王斐说,第一代飞行员的跑道甚至都是一片黄土。

  截至2020年,该大队已在这里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有效阻断了沙漠的侵蚀。王斐对此有切身感受——之前到阿拉善左旗执行任务时,他们的播区离机场很近,经过多年治理,沙漠离城市越来越远,要飞行近一个小时才能到作业区。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份奇迹是由一代又一代飞播人共同创造的。

  在技术方面,前辈们总能提醒他很多没注意到的细节。“有什么问题,前辈们会立即指出来。”

  在生活方面,前辈们就像带孩子一样,当任务没有完成好,前辈们会把技术要领掰开了、揉碎了跟他讲,心情低落时也会陪他聊天,开导他。

  在阿拉善左旗飞播,要同时播种三种种子,按照生长周期,首先破土而出的是沙蒿,用来固定流沙;之后长出的是沙拐枣,在进一步巩固流沙的同时形成少量绿荫;最后长出的是花棒,它比沙拐枣更高,绿荫也更多,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小生态圈,沙漠治理就是这样通过植被的迭代来完成。

  “当责任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也要好好继续传承下去。”王斐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就像是沙拐枣,而上一代人就像沙蒿,顶风沙、战烈日,从无到有、开疆拓土,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飞播造林事业。

  王斐立志,要让下一代飞播人像花棒一样成长得更好,将飞播事业一直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