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1-07-27 10:36:17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30期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处理好政府管理体制与简政放权的关系,确定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市场力量各自的职责边界。政府既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协调员的角色,又要尊重科学规律,给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更多的自主权,推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

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媒体等应多管齐下,从考核评价、宣传报道、典型选树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对热爱科研、兢兢业业做科研的科研人员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支持

建议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行业协会与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集聚创新资源、推进深度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创新中心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协同技术攻关

  文 | 李军凯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已在政府各部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有效破解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释放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

  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

  当前,国际科技领域竞争空前激烈,尤其是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呈现白热化之势。“十四五”时期,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处理好政府管理体制与简政放权的关系,确定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市场力量各自的职责边界。政府既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协调员的角色,又要尊重科学规律,给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更多的自主权,推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以科研经费管理为例。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多采用预算制管理,突出成本导向原则,部分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求过细或科目、比例设定不合理,本来合理的预算支出可能与现行的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相矛盾。尽管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已试点推行,但实际操作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科研人员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应对预算管理和财务审计上,创新活力打了折扣。

  建议将科研经费管理从成本导向管理原则转变为成本与绩效并重、同时兼顾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政府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仅规定经费支出的大类、比例与负面清单,并设定科研人员年度科研项目人力资本补偿的上限,同时加大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后续支持、新项目申请等挂钩,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效益。此外,建议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建立项目负责人承诺制与信用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科研经费使用权。同时,应强化试点单位法人治理责任制,完善试点单位内部配套实施细则。

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葡萄系的葡萄与葡萄酒质量分析实验室内,

研究生在进行葡萄酒化学物质分析(7月8日摄) 杨植森摄/本刊

  推进科技领域放管结合

  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复杂活动,包含科学革命和技术创新两个环节。科学革命的精髓在于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而技术创新则是以科学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实验。技术创新带来生产率提升和产业升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当前的技术创新范式决定科学革命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又反过来推动科学革命的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的涌现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社会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在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推动放管结合,为科技领域营造出氛围宽松、政策友好、服务到位的优良生态,支持人们对自然运行规律的探索,支持人们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实验。

  为此,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媒体等应多管齐下,从考核评价、宣传报道、典型选树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对兢兢业业做科研的科研人员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支持,弘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摒弃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与行为,让科研和社会回归本身应有的发展规律。

  为科技领域优化服务

  推进科技创新,政府不仅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更要做有为政府,为科技领域优化服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受“一亩三分地”思维局限已久,现有的管理体制在资源配置、成果统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多以单位为主体进行。因此,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协同攻关,不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议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行业协会与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集聚创新资源、推进深度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创新中心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协同技术攻关。

  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需要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是科学筛选和评估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与市场前景,尤其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正在重塑各个产业领域的当前,为科技成果找到恰当的“应用场景”,使其创新价值变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情况看,多数科研人员对市场和社会需求了解有限,而熟悉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员多集中在企业或科技服务机构,但他们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知之不多。能够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综合创新人才较为缺乏,这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协会建设,培养科技成果科普宣传员,让“高大上”的科技成果能够被更多非专业人士了解;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增设科研宣传推广费,给科技成果的科普宣传列支相应的预算费用,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和论文中“走”出来、“活”起来;建议开展科技成果应用场景设计大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共同参赛,增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深入对接,激发应用模式创新。(作者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外合作处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