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助力相对贫困者实现“稳稳的幸福”
➤对公交司机、环卫工人、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保障性住房4.3万套,基本实现了住房困难群众全覆盖
➤各地不断放宽住房保障覆盖面,一些原本买不起商品房又无法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中低收入群体、城市“夹心层”也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黔渝 关俏俏 徐海涛 尹思源 任玮
众泰社区是乌鲁木齐首批保障房小区,97岁的独居老人托合提汗·肉孜2010年就搬到了这里。47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收拾得干净整洁,月租金只需46元。
由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2012年社区还为她提供了“爱心和谐铃”服务。一旦有需要,社区监控室和包户的干部就能及时上门帮助。
近期,记者在全国多地调研了解到,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搬迁改造、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等住房保障政策正在发力,进一步保障城市相对贫困群体的住房需求,让他们“有所居、能住好”。
济南市槐荫区和谐佳苑小区,棚户区回迁居民邵虹和丈夫在刚完成装修的家里(2019年3月16日摄) 郭绪雷摄/本刊
“安居”才能“安心”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福通社区二期A区是一个廉租房小区。今年49岁的李淑云因经济困难于2002年申请廉租房,2003年她住进福通社区一间45平方米的廉租房,每年房租800元。
李淑云是一位单亲患病母亲,每月退休金有2500元,不符合低保申请标准,但是看病吃药的花费以及女儿的学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有这么个小窝,我和女儿这十多年来就有个容身之所,房租我也负担得起,心里踏实不少。”李淑云说。
记者采访发现,全国多地不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城市相对贫困群体住有所居。
宁夏已累计对21.8万户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公租房保障,其中对公交司机、环卫工人、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保障性住房4.3万套,基本实现了住房困难群众全覆盖。
“以前,我们实行的是以户籍为基础,对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进行基本保障的廉租房。现在的政策是,不受区域、户籍限制,对城市常住人口中的住房困难群体进行阶段性保障的公租房,进一步提高房源使用效率,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增强了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宁夏回族自治区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马楠柯说。
除了实物配租外,多地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实行租金优惠等政策,保障城市相对贫困群体的住房需求。
广西南宁市对尚未实物配租保障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采取发放租赁补贴予以保障,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10元,其他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7元,每人保障面积标准13平方米。2020年1~9月,共有2939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公租房货币补贴,涉及金额414.85万元。
同时,南宁市还实行租金及物业费优惠政策,给予城市相对贫困群体中住房困难家庭租金核减,最高可申请核减租金的99%。2020年1~9月减免租金54.15万元,惠及困难家庭462户。对民政部门认定属于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给予补贴物业服务费的40%。2020年1~9月共有9044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物业服务费补贴,涉及金额102.07万元。
升级改造“换新颜”
66岁的王锡艺家住西部某省会城市,所在社区属于城乡接合部,多数房屋属于棚户区,其中有不少砖混结构的房屋。王锡艺和妻子杨金堂身患残疾,靠回收废品贴补家用。
由于老房子年久失修,王锡艺夫妻俩不得已住进了亲戚家的公租房。在他现在的房子里,堆满了各类他回收来的物件。“虽然现在可以自食其力,但我们也想住上好房子。”王锡艺说。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多地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对城镇棚户区进行搬迁改造,使棚户区居民告别久居多年、狭窄破旧的棚户区,解决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了住有所居。
近年来,宁夏通过改造43.4万套各类棚户区住房,使一大批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改变了“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的局面,改善了城镇面貌。据悉,今年宁夏计划再实施3857套棚户区改造。
此外,多地通过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提升住房困难群体获得感、幸福感。
“以前,人家总说我们小区就是电视剧里八九十年代的样子,等改造完后,肯定会面貌一新。”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国棉五厂小区,82岁的李彩云对小区未来的样子充满期待。
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以西安为例,2020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达1861个、2545万平方米,完工1316个,开工数量和完工数量都创下历史之最。
“通过低保、医保、民政救助等方式,很多城市相对贫困群体的温饱得以解决,但他们没有能力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西安市一街道办干部表示,在调查、摸底、试点的基础上,辖区为很多有需求的群众进行美居,这让他们获得感不断增强。
“新市民”住上公租房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越来越多。
记者了解到,这些“新市民”中不乏中低收入家庭,有的人因城中村拆迁后难以找到新住房,从“一环搬迁到三环外”还面临房租翻倍,生活负担加重。
根据一些城市的规定,进城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要申请公租房,前提是在当地长期居住且有稳定工作,而靠打零工谋生的城市相对贫困者就难以被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为此,各地不断放宽住房保障覆盖面,一些原本买不起商品房又无法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中低收入群体、城市“夹心层”也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郭军是韵达快递银川公司的一名快递员,从老家中卫市海原县来到银川市打工,一家四口最头疼的事就是租房子。“一年能搬3次家,哪儿便宜往哪儿搬。”郭军说,租房难、租房贵、生活成本高,一直是像他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进城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无房职工等群体的住房需求,2019年底,银川市邮政管理局与当地住建局、国资委等部门对接,最终经银川市政府同意,获批258套公租房,解决了部分快递从业人员的过渡性住房需求。2020年,银川市将申请公租房和购买经适房保障资格的家庭人均月收入,调整为低于4140元。
“最初就想着试试看能不能申请上公租房,没想到真能如愿以偿,拿到房子钥匙的时候,自己都不敢相信。”郭军说。
让更多城市相对贫困者住有所居,基层受访者建议,继续加大公租房房源筹集力度,启动公租房储备地块的建设,推进商品房项目配建公租房。同时,继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加强公租房保障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作用,引导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众申请公租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