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生到木匠,他让榫卯的智慧继续“活”在人们生活中
让木头“说话”
➤榫卯的“天衣无缝”,藏着数不清的用心打磨,更藏着平衡与支撑的中国哲学➤小小的家具,承载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我也希望做出一件能陪伴人们很久的‘家’具。”
➤“传统技艺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该让它走进普通百姓生活,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之外,也要对这些工艺进行创新改良,增加它的实用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青潭 农业 实习生 韦梦想
一块木头,做成斗拱,可以支撑屋檐,遮风挡雨屹立千年;做成桌子,可以承载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做成鲁班锁,可以唤起孩子们的笑声。
木屑纷飞间,让传统榫卯工艺继续“活”在人们的生活里,一位“85后”青年做到了。他就是榫卯木艺传承人马明文。
医学生辞职当木匠
直到现在,从医学生到木匠,马明文依旧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
在做木匠之前,和许多“80后”青年的人生轨迹一样,马明文努力考上了大学,学的药学专业,到一家药厂工作。但几年之后,他就辞职回到山东济宁,进了父亲的家具厂“打工”。
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马明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父亲和爷爷都觉得木工没有医生那么光鲜,但马明文觉得木工也是一份有意思的工作。
他从小就看着父亲和爷爷做家具。一块木头,在父亲和爷爷的手中,锯一锯,推一推,刨一刨,敲一敲,一张精美的桌子就出现了,小时候的马明文觉得很神奇。他说:“就像拼积木一样。”
除此之外,父亲还给他拼了更多的“积木”——小陀螺、小车子……这些“宝物”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彻底改变马明文对木匠工艺看法的,还是跟着父亲到顾客家做回访的一次经历。
无论怎样的木头,长时间使用,都可能容易开裂、变形,所以需要定期对顾客回访,进行维修和加固。
那张陪伴了顾客一家10年的桌子被放在了客厅,看起来就知道年头很久了。桌子上堆满了东西——父亲的公文包,母亲的化妆品,还有孩子的小奶瓶。小小的木桌子,承载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我也希望做出一件能陪伴人们很久的‘家’具。”
马明文说,榫卯结构的优势在于耐用,这是那些气钉枪和胶水不能相比的。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变快,装修房子也图快,相比一点一点手工刨出榫卯结构,很多木工选择用气钉枪和胶水流水线式制作。
“己成则木成”,这是马明文的座右铭。他认为,做工匠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断修行,用自己的良心打磨每一件作品。
马明文正在制作鲁班锁 农业摄
传承木工“匠心”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木制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单看榫或卯,都会觉得很奇怪,但两者结合,却非常坚固。木头的比例和尺寸,卯要钻多深,有经验的老木匠用眼睛一看就能知道。
在古代,木匠工艺都是师徒口口相传来传承,很少有文字资料记载,这也导致了很多榫卯结构的制作方法濒临失传。马明文为了传承这门技艺,下了一番苦功夫。
刚进家具厂时,马明文只能打下手、干杂活,练刨削和锯切木头的基本功。别看刨木头、锯木头很简单,要把木头刨得光滑,把木头锯平整,没有长时间的苦练是做不到的。而且老木匠讲究慢工出细活,选材、抛光、打眼,都需要精雕细琢,哪个环节稍有疏漏就会前功尽弃。制作过程中,被木头砸伤、被钉子扎到脚都是常事。“当时父亲觉得我没悟性,完全不适合这行。”
但马明文没有气馁,反而愈发坚持。他觉得,榫卯的“天衣无缝”,藏着数不清的用心打磨,更蕴含了平衡与支撑的哲学思想。“但因为难度大又耗时间,现在很多新工人已经不太懂榫卯结构了。我既然有这方面的优势和资源,更应该去保护传承这门技艺。”
除了在家具厂学艺,马明文还走街串巷,四处寻找老木匠,很多木匠不愿意把自己多年的技艺教给不认识的人,“他们觉得我想偷学手艺”。
马明文就带着自家的技艺上门,用真诚的态度和老木匠们交流切磋。历时3年,马明文按照技艺的种类、功能等进行分类,最终整理出了108种榫卯结构,制作了33种实体模型。
老木匠们对木工技术的热爱让马明文颇受触动,“他们用一辈子的心血专注木匠工艺,保持初心做一件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让木头“活”起来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马明文认为,“传统技艺之所以会失传,是因为现代人对其没有紧迫的需求。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和保留,更需要创新,把技艺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2015年,根据祖辈相传的资料,马明文复原出了传统家具“鲁班凳”,并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克服了鲁班凳高度受限的难题。
2016年,马明文设计出了儿童变形家具“多多”,利用榫卯固定组装,变形后具有绘画桌、学步车、梯子等13种功能,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马明文说,设计“多多”的灵感正是来自当下宝宝们的需求。
此外,他还研发了“非遗盒子”。盒内包含图纸、工具、原材料等,消费者只需根据图纸说明,自己动手就能制作出鲁班锁、闹钟等玩具。
“传统技艺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该让它走进普通百姓生活。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之外,也要对这些工艺进行创新改良,增加它的实用性。”马明文说。
早在2012年,马明文就筹建木工房,它既是陈列传统木工工具、榫卯模型的小型博物馆,也是匠人创作、儿童学习的工作室。现在,木工房已经初具规模。马明文说,除了木工房,他还一直在做公益性讲座,让传统木艺文化走进学校、社区,走入人们的家中。
马明文深信,能经得起推敲,耐得住打磨的东西,不会被淘汰,反而会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