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改革的德清答卷-瞭望周刊社

县域改革的德清答卷

2024-11-25 10:33:09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48期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先后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210余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连续三年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这些改革成绩单,均来自浙江德清

  ➤翻看德清的改革历程,许多“破旧”改革让人印象深刻,但不少“立新”改革同样值得称道。其中一些更是“无中生有”,既没有范例可循,又缺少基础支撑,但只要认准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德清人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作为一个小县城的德清,多年来能承载两百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并非是受到偏爱。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德清能够敏锐捕捉改革的时与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于国家战略,敢于争先、善于突破、积极争取,在一次次抢抓机遇中,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改革既要走好最初一公里,更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在德清干部看来,只有畅通最后一厘米,才能走好最后一公里,这是检验改革成色的关键一步,也是深化改革的源头活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尚前名 陈燕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先后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210余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连续三年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这些改革成绩单,均来自浙江德清。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德清,是湖州市辖县,也是杭州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州市下辖的3个县中,德清面积最小——县域面积937平方公里,人口最少——常住人口55万。地方不大、人口不多的浙北小县,却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大县。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德清大胆试、勇敢闯、自主改,率先在全省开展户籍制度、城乡体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集成示范等重要改革,承接推进国家“多规合一”、新型城镇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大试点,推动各领域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塑造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复制推广意义的经验与成果。

  “德清处在改革的最前沿、最一线,拥有敢于争先、创新突破、开放包容的先发优势,一脉相承的改革基因让德清遇见新问题时,不绕道、不回避,始终以改革的方式来破题,逐渐形成改革的叠加效应。”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德清县委书记王波说,这些改革彰显出德清干部群众敢于探路、勇于争先的创新氛围,打响了“停不下来”的改革品牌。

  改革,是涌动在德清血液里的基因。从产学研“德清模式”到“无中生有”培育地理信息产业,从首创“股票田”到“三块地”改革,从洛舍农民造出“钢琴之乡”到成为全国首个以县域为主体创建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诸多“全国第一”“省市率先”,标记着德清40余年来先发领跑的探索和突破。

  改革,是德清实现破局追赶的必然选择。德清是一个经济体量小县、人口资源小县,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加上置身于强县如林的浙江,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发展处境,让德清时刻保持着“没有走在前列就是危机、没有成为第一就是不足”的忧患意识,不断以改革实现创新突破、向前赶超。

  改革,是德清奋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改革大县向发展强县跃迁,德清深知必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依靠改革来强动力、破难题。唯有以攻坚性改革、集成性创新为牵引,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一子落满盘活”的关键环节,破除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德清面临外部环境之变、战略地位之变、区域价值之变,亟须以一套全新的改革组合拳作为应变之策。由此,德清提出新目标——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域高质量发展全优生。

  何为全优生?在王波看来,德清要奋力争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和全域创新、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文化繁荣和精神富有、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全优生,以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优等生”汇聚成全局工作的“全优生”。

  锚定县域高质量发展全优生的新目标,“停不下来”的德清正将改革进行到底,踔厉奋发、奋楫争先,奋力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在浙江省德清县雷甸镇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大型高空作业机械未来工厂,

工人正在加紧赶制出口的新臂式智能高空作业平台设备(2023 年 1 月 29 日摄)  蔡俊摄

  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无中生有

  改革的要义,在于“破”“立”二字。或重在破旧,或重在立新。

  破旧,更多是刀刃向内,破除顽瘴痼疾,为发展松绑;立新,则更加着眼长远,通过建章立制,拓展发展空间。

  翻看德清的改革历程,许多“破旧”改革让人印象深刻,但不少“立新”改革同样值得称道。其中一些更是“无中生有”,既没有范例可循,又缺少基础支撑,但只要认准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德清人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0月21日,首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在德清开幕,700多名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和4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德清分享新知、促进创新。经过十余年发展,德清成为中国地信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更成为中国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对外重要展示窗口。

  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时空数据服务潜力不断释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带动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融合型新业态发展。

  打造地理信息高地,正是德清“无中生有”改革的生动案例。2010年,国家开始布局地理信息产业“一主十副”园区,浙江获得一席,省内多地竞争这一席位。正在一片水田上建设科技新城的德清,认为地理信息将是未来发展的增长极,积极向省里争取机会。

  2011年5月,德清县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开启了地理信息产业“无中生有”的征途。

  如今,德清国际地信城以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入驻地理信息相关企业430余家,拥有中国科学院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室、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大阿尔法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全年营收近350亿元。2022年5月,联合国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直属机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在德清落户。

  如果说刀刃向内的改革,往往是被环境倒逼出的奋力一搏;那么“无中生有”的改革,则更能体现改革者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气魄。

  当然,打造出世界级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光有远见和决心还远远不够。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地理信息小镇、引进上下游企业……十余年来,针对地理信息的产业布局、平台建设、商业业态等,德清有着更长远的布局、更细致的规划。

  “改革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还需要紧紧抓住每一次的发展机遇。”在王波看来,地信产业从0到1、再从1到100的跨越,过程中充满诸多变数,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缺失任何一个环节,这场“无中生有”的改革就难以持续。

  可以说,地信产业的改革之路,是抓住机遇应运而生,也是克服困难曲折向前,更是融入战略借势发展的创新之路。跨越第一个发展十年后,德清积极探索地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莫干山高新区,斯年智驾总部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火热景象。“我们将在德清建设无人驾驶域套件产线、无人底盘产线和算力平台产线。”斯年智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何贝说,项目整体达产后,预计可形成年产1000台无人驾驶域套件+300台无人底盘+1000台算力平台的产能。

  2023年4月,德清成为全国首个以县域为主体创建的车联网先导区。目前,德清已建成全县域覆盖的5G通信网和高精度地理信息网,启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实现全域949.3公里道路开放测试。

  从地理信息产业园、地理信息小镇,到牵手联合国举办世界级会议,再到车联网先导区,德清的地信产业一路成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革跃迁。

  “这是一场靠远见和韧性‘抢’来的改革。”在湖州莫干山高新区地信发展中心主任汤献国看来,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会轻轻松松就实现突破,任何一项事业都不能简简单单就取得成功,德清地信产业能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靠的正是德清人敢为人先的勇气、无中生有的魄力和久久为功的定力。

浙江省德清县城鸟瞰(资料照片)  蔡俊摄

  以审时度势的睿智顺势而为

  回顾德清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改革相伴。对德清而言,改革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长久基因,是一种时不我待的政治自觉,同时也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实践能力。

  改革不易,成功与否,离不开对时与势的把握。作为一个小县城的德清,多年来能承载两百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并非是受到偏爱。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德清能够敏锐捕捉改革的时与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于国家战略,敢于争先、善于突破、积极争取,在一次次抢抓机遇中,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简称“三块地”改革),正是德清顺势而为、大胆创新的改革举措。

  2013年,莫干山镇仙潭村有一片镇办企业的废弃厂房,地块属镇集体所有,周边环境山清水秀,有良好的再利用价值。但受土地使用权的限制以及用地性质的制约,只能荒废着。

  彼时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有着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土地被低效利用,甚至闲置。如果能通过改革,打破原有政策的束缚,完全有可能实现“双赢”。

  两年之后,事情有了转机。2015年,德清成为全国人大授权的33个试点之一,开始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规定,允许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同年8月,莫干山镇集体以协议的方式,将该土地出让给德清县莫干山镇醉清风度假酒店,用途为商服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40年,成交价307.1084万元。这成为了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宗”。

  但在试点初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能否抵押,不少人存在疑惑。对此,德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顺应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率先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列为抵押物,迈出了“三块地”改革的标志性一步。

  “农地入市是德清坚定改革、蓄势奋进的重要例证。”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邱芳荣说,德清的许多改革是顺应发展大势而为之,在把握改革机遇的同时,能够认清大势、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推陈出新。

  全国首宗入市农地,驱动德清“土改”一路向前。2015年试点以来,德清创造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等3个“全国第一”;德清土地制度改革5条创新举措,还被新土地管理法吸收;德清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效突出县。

  德清土地改革的成功,不是凭空出现的,更多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结果。2014年9月,德清成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之一。在推进“农地入市”中,结合“多规合一”试点,对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进行套合分析,精准排定符合入市条件的地块1881宗、10691亩,更好保证入市地块的合法、合规、合理。

  “农地入市首先要明确土地性质,如果没有规划好,哪些土地可以入市,如果没有前期‘多规合一’的基础支撑,后续改革就很难推进。”邱芳荣说,很多试点是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协同联动的,体现出改革的叠加效应、集成效应。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了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又打通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的有效渠道。立足原有生态、区位等优势,德清孕育了以裸心谷、裸心堡等“洋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民宿旅游新业态,带动了高端度假、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8792宗、3466亩,实现农民年财产性增收4.77亿元;实现农地入市323宗、面积2499亩,推动集体收益7.74亿元,惠及农民群众23.6万余人。

浙江省德清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走访青虾养殖户,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2024 年 8 月摄)  蔡俊摄

  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攻坚克难

  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到攻坚期、深水区,越需要破常规、闯雷区、动真格,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勇挑重担子的智慧,才能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一场被“逼”出来的自救改革。德清县城距离三甲医院林立的杭州上城区仅有40公里路程,高铁更是仅需13分钟车程,去杭州看病,成为许多德清本地患者的“首选”。

  “县域医疗服务水平不高,患者外流严重。患者外流越严重,医疗服务水平越难以提升,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德清县卫生健康局局长何爱芬介绍,2014~2016年,德清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不足50%,医保基金流失率达超50%,基金运行连续三年出现当期赤字。

  改革,势在必行。

  痛定思痛的德清认识到,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留得住患者。2017年,德清率先在浙江省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整合3家县级医院和12家基层卫生院,组建两个健康保健集团,形成“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一个包、一张网”,推动医疗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不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人财物”高度统一的制度设计,是医共体改革成功的前提,也是最难攻克的改革堡垒。其症结在于,改革需要打破现有医疗服务体系格局,需要相关部门的放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最大难度在于政府部门的观念转变。”在何爱芬看来,改革要求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人社局等政府部门放权,卫生院院长任命权将下放至医共体,一同下放的还有财务权、医保资金分配权,卫健部门回归监管服务职能。同时,广大医护人员的观念也需要改变,要从治病向健康为中心转变。

  但德清的决策者心里很清楚,只要方向正确,改革再难,也必须向前。

  很快,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德清的医共体建设扫清了改革的观念阻力,并摸索出一套组合拳。首先,通过构建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其次,借助牵头医院与城市医院的合作,以“医联体、医共体”双轮驱动,提升县域整体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效能。最后,创新医保支付机制,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激活更多新动力。

  改革是一场利益的再分配。德清认识到,医保支付机制改革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牵引,只有理顺利益链条,才能凝聚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为此,德清按区域人群核定医保基金预算总额,打包给医共体,坚持“结余考核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年度医保基金结余的70%直接留用,剩下30%根据考核结果留用。超支部分以85%为基准,根据考核结果计算医共体实际分担。”何爱芬说,这样能倒逼医共体由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减少过度检查和治疗,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医保支付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医保基金呈持续平稳运行态势,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2018年、2023年两次获县域医共体改革成效明显的督查激励,实现健康浙江考核六连优。

  改革没有简单的“送分题”。很多时候,改革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也是一次挺进“无人区”的冒险,更是一场对“意志品质”的淬炼。

  要不要改革?何时能改革?怎样推改革?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不仅考验着改革者的格局和眼光,更决定于改革者的勇气和毅力。

  破釜沉舟、迎难而上——承担了两百多项改革试点任务的德清,在改革攻坚过程中不畏难、不退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来,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以不做不休的担当积小成大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善于改革的德清人也开始思考,在既定的改革主体框架内,还有哪些改革发力点?

  改革既要走好最初一公里,更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在德清干部看来,只有畅通最后一厘米,才能走好最后一公里,这是检验改革成色的关键一步,也是深化改革的源头活水。

  “微改革”,正在成为德清改革的新答卷。

  浙江阿莱西澳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旧厂房面临拆除,新车间已基本完成建设,但员工宿舍办公楼尚未竣工验收。按照传统流程,需要项目整体竣工后才能进行验收,大批生产设备面临无处放置的问题。

  今年5月,属地雷甸镇收到企业诉求后,启动“三长兜底办”(镇长、局长、县长)工作流程,由镇长召开协调会研究,向县建设局对接申请生产厂房单独竣工验收,县建设局联合县自规局等部门,全面指导项目分期验收工作。

  经协调,该项目成功实施分期验收,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投产。同时,县建设局举一反三,加强企业需求摸排,细化完善实施方案,出台了《德清县建设工程分期竣工验收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分期验收改革扩面增效,被省住建厅列入全省首批试点地区。

  “三长兜底办”机制是“微改革”的缩影。2020年以来,德清从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出发,累计推进实施10批次163项“微改革”项目,覆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等各领域,有效破解老百姓身边的痛点、堵点。

  “微改革”的成效,来自改革举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聚焦问题导向、呼应群众和企业的需求,这样的改革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落地。”德清县委改革办室务会议成员吴金和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基层治理必须要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大方向下探索,“微改革”正是德清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改革举措。

  “微改革”看似“小切口”,实则是为民办实事的“大作为”。着眼于企业生产难题、群众急难愁盼,这些“微改革”的题目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实现群众出题、政府答题、机制破题,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更好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锚定县域改革全优生这个目标,德清向着进一步打响“停不下来”的改革品牌,打造活力迸发的改革高地,蓄势待发、奋勇前行,力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次、定坐标。

  在王波看来,未来德清改革要突出全面深化、协同推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系统谋划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全面创新、城乡一体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体制机制、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举措。

  改革向前,德清停不下来,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