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基地”逐梦“国际之城”
➤沈阳市2023年常住人口达920.4万人,比2019年增加25.7万人,全市10个区中有6个区户籍人口实现正增长
➤2024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7.2%,工业“压舱石”的底盘稳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扬 王炳坤 于也童
全年来沈旅游首次突破2亿人次;歼-35A新型战机、“太行15”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诞生,工业母机、航空集群新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设立汉堡、法兰克福等10个境外枢纽站,可通达欧洲20余个国家……沈阳,这座有“共和国装备部”美誉的工业之城,过去一年以多维焕新的绚丽姿态,悄然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202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沈阳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从“装备部”到“中心城”,沈阳正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展现出更大担当作为。
满满人气触发振兴活力
近年来,沈阳市旅游热度持续升温,2024年来沈旅游首次突破2亿人次,旅游收入增长41.4%;今年春节期间,沈阳累计接待游客1342.02万人次,同比增长20.7%。
从工业城市到旅游城市,这是沈阳形象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
一周6场讲解,还要抽空培训外语导游新学员——这些天里,干了17年外语导游的隋玉伟忙得脚打后脑勺。“从去年就能明显感觉到,来沈阳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今年1月的业务咨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
“沈阳的文创园太酷了”“没想到在沈阳买冰箱贴要靠抢”“沈阳人热心、宠且(沈阳方言,宠客之意),让人舒心、暖心、放心”……这是游客们争相涌入沈阳后,留下的点评。
围绕丰厚的文化资源,沈阳打造工业博物馆、沈阳老北市、沈阳方城、小河沿早市、红梅文创园等丰富多彩的文旅场景和业态。
“从冰雪游到工业游,从演唱会游到研学游,借助多样的文体活动,沈阳文旅打破‘冬季限定’,一年四季不断档。”沈阳市副市长兼文旅局局长刘克斌说。
大批自媒体人和文创主理人加盟,让沈阳文旅“网红”效应凸显,辽宁博物馆的文创手串、老边饺子、玖福记鸡架、700CC天然苏打水鲜果茶、鹿鸣春辽菜等当地知名品牌在社交平台走红。
沈阳市在构建人情味、烟火气、时尚风、国际范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之余,也收获了好口碑。
统计显示,沈阳市2023年常住人口达920.4万人,比2019年增加25.7万人,全市10个区中有6个区户籍人口相比2019年实现正增长。近几年,沈阳市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率大幅上升,2024年举办的“博士沈阳行”活动,吸引了6860名博士从192个城市奔赴而来,全年沈阳市共吸引高校毕业生17.1万人。
从日本归国后创办高科技企业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其公司的半导体控温器件在沈阳实现批量生产。“沈阳不仅科教资源丰富,而且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含金量足。人才是奔着希望来的,看中的就是这里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孙东明说。
“硬核”底气激活振兴动力
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四个椭圆形宛如橄榄球的透明塔楼通过空中廊桥巧妙连接,一座极具未来感的建筑拔地而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正是这座超未来感建筑的“扮靓者”。
“我们承担难度最大的T3和T4塔楼工程,涉及近1万块幕墙板块的设计、加工和施工任务。”远大铝业技术总监孟迪说,团队突破了很多技术难点,全程运用BIM技术批量创建三维模型,实现了幕墙复杂部件自动化加工,同时利用三维扫描设备代替传统人工检验校核零件加工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变身新质生产力。沈阳作为“装备之城”,制造业决定着经济的基本面。2024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7.2%,工业“压舱石”的底盘稳固。
“国家所需、沈阳所能”。过去一年,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歼击机歼-35A亮相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国产自主化率100%的国内首台套八级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下线,首台国产“太行15”燃气轮机顺利通过72小时连续运转考核……“如今的‘沈阳装备’,正在更有力地装备全国。”沈阳市工信局副局长董玥说,沈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腰杆更硬了。
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三化”。2024年,沈阳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实施智能升级项目105个,培育智能工厂23个,数字化车间30个,提升制造效率,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推动强链补链,扎实推进21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并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经过近些年接续培育,沈阳市的“新字号”蓄积成势。过去一年,沈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6%,新能源产业规模增长53.6%,工业经济“向新前行”步伐趋稳。
“敞开胸怀”挖掘振兴潜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的沈阳,是连接欧洲、蒙古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沈阳“敞开胸怀”内联东北城市,加强对外合作,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交通枢纽更加立体开放。沈阳市积极促进“空陆海网”对外开放通道拓展。目前,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不断扩大对外出口辐射范围,实现境内“三通道六口岸”全覆盖,建成10多个境外枢纽站。
依托各境外枢纽站,从沈阳发出的货物可直达共建“一带一路”20多个国家的50多座城市,构建起“通道并行、多点直达”的国际铁路班列运输网络体系。2024年,中欧班列(沈阳)发运量再创新高,达676列(自然列),同比增长16.4%。
——招商引资“朋友圈”不断扩大。2月18日,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发布暨招商活动启幕。活动除主会场设在沈阳外,还分别在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慕尼黑和中国香港等5个国际化大都市设立分会场。“这次活动让我加深了对中国沈阳这座城市的了解,我愿意作为桥梁、纽带,向周边企业、朋友和合作伙伴积极宣传推介沈阳,积极促成更多项目合作,助力沈阳与德国经贸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大区会长弗里德曼·霍菲格说。
——政策制定更加包容开放。去年以来,沈阳实施了《沈阳市进一步促进外来人口落户若干政策措施》明确租房即可落户,同时放宽投靠落户范围至儿媳、女婿、兄弟姐妹、孙(外孙)子女等近亲属。此外,还发布了“优化外资环境22条”,在完善投资促进方式、加大发展要素支持、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了突破性政策举措。
过去一年,沈阳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大关,即将迈入“万亿俱乐部”城市。围绕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目标,沈阳正着力增强城市功能,扩大有效需求,强化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时不我与。沈阳要拿出敢为人先、唯旗是夺的精气神,以‘跳起来摘桃’的进取心争先进位。”辽宁社科院副院长张万强说,抢抓国家发展机遇,适时推出一批更加给力的政策举措,努力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