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三线推进人工智能的水平提升及赋能应用
如何推进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赋能应用?建议实行三线推进方略。
第一条线,继续推进“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努力占领创新制高点,以便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去年我四下杭州,那里有“六小龙”,特别是Deepseek(“深度求索”)尤其令人关注,这种集成创新(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起我的思考。它的开源、免费、低成本、民企创新——四个亮点,尤其宝贵。我把这些材料研究后,归纳为“求索模式”。今年一月上旬,浙江准备开“两会”,《浙江日报》访谈,我尝试提出“创新三建议”,其中,第一条,即是“建议全省推广‘求索模式’”。
从人类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未来前景分析,Deepseek现在还只处在一般人工智能AI阶段,下一步应该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级人工智能ASI不断“提升”。深入思之:人类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现在都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从“自然人”与“智能人”并存的社会形态看,大变局何止是百年,可能是千年,甚至更长!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推进“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努力占领创新制高点,以便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第二条线,推进“人工智能”在产业、企业实体经济的赋能应用。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我认为,不仅在于AI技术本身层面,而且在于: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政治经济学所讲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对一些产业来说,有价值且具有“非消耗性”,甚至在使用中还能“自我衍生”的数据要素,或许比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更“诱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聚焦于“大模型+垂直场景”的具体应用,这表明国家在追求技术突破基础上,进一步向 AI 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发展。
在实体经济领域,应该向哪些些产业渗透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几个新的“增长引擎”性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我们应首先向这几个战略新兴产业门类推进。
这里需要提醒:产业渗透不应忽视传统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务必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做好通过新技术改造、进一步“赋能”传统产业这篇大文章,切实促进AI对宏观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融入与升级。
第三条线,推进AI在社会事业部门的赋能应用。
AI应用不仅仅在产业部门,而且作为人类文明一种新形态,它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公平性和自主性,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前几天,DeepSeek 在官方发文并给出了其在线服务的统计数据:(理论)成本利润率高达 545%。这样的的高成本利润率不仅验证了AI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也将引发新一轮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
随着模型复杂度提升和应用场景扩展,现有算力供给已难以满足指数级增长的需求。DeepSeek的成功将刺激资本市场加大对AI芯片、数据中心、液冷系统等算力基建的投入,同时推动政府和企业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智能算力网络。
此外,近期Deepseek也引起一些社会事业部门热议,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甚至社会科学研究等部门,都将会遇到新的挑战。例如,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同行来说,面对Deepseek的记忆力、捕捉力、分析力和概括力,如果你没有新思想、新观点,尽说那些别人说过的话,还用得着你吗?
AI 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包括对传统体制的挑战。笔者深感,它不仅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大事件,而且,也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体制创新起到催化和促进的作用,这也是一种新体制的赋能吧。一言以蔽之,由AI引发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