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赢得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路径
2024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竞赛呈现出加速创新迭代的趋势,对全球竞争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技术革命是驱动全球格局演变的底层逻辑
每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会带来人类文明的升华。而以不同效率的生产力工具为“底座”形成的文明,竞争力的根源是知识密度。新文明因为技术革命带来的知识密度质变,对于旧文明形成碾压性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世界发生变革。
农业文明时期诞生的是大陆文明,知识密度低,技术创新和传播缓慢,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一度曾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工业文明时期产生了海洋文明,知识密度显著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崛起,巅峰时期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的50%;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崛起。互联网文明极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效率,信息数据生产大爆炸,“互联网+”革命裂解和重构了产业链封闭聚集的国家内部工业化模式,走向了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跨国公司主导模式,产生了互联网全球化文明——“地球是平的”。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互联网新经济鼎盛时期,GDP总量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
AI 技术革命带来知识和数据“软产品”的供给侧变革,不仅是知识和信息数据传递效率再升级,更是新知识和数据商品生产效率和丰富性的大爆炸,知识和数据商品从稀缺时代走向产能过剩时代,将再次裂解和重构全球化分工格局,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和数字经济新时代浪潮扑面而来的重要时刻,如何抓住机遇成为创新者、引领者,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人工智能与产业实体深度融合是“金钥匙”
根据DeepSeek披露的数据,其理论成本利润率高达545%,这意味着算力服务的市场定价远超运营成本,反映出当前AI、大数据等应用对算力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算力供给存在显著缺口,投资回报确定性增强。545%的利润率不仅远超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平均5%-10%),甚至高于互联网平台经济峰值水平。这种超额收益将引发资本汇聚,风险投资、产业基金乃至传统企业、政府资金都可能加速布局算力赛道。各国政府将算力视为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叠加高利润示范效应,将形成公私协同的投资放大趋势,推动算力基础设施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
新的需求扩张将推动全球经济进入新的上行周期,迎来新一轮繁荣。大国之间也有望摆脱“修昔底德陷阱”和零和博弈,进入“帕累托改进”的共赢竞争阶段。
美国互联网革命时期只注重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制造业空心化并产生“铁锈地带”。为避免产业空心化,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化生产实体结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在这方面,中国优势明显。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的广泛和深入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实现动力切换,让科技创新成为后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利润率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积极财政的投资效率,围绕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基建(如 AI 和算力基础设施)可以成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为新基建投资打开空间。中国经济可以通过“新投资+新消费”的新双轮驱动获得持续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以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敏锐性、最能创造奇迹的经营主体之一。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同样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民营企业。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激烈,而科技竞争背后往往是一场全方位的制度、法律和监管政策的创新改革竞争。例如,推动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主要制度创新是股份制和知识产权,美国在互联网技术革命时期的引领风骚离不开硅谷VC、PE 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制度创新。
2025年民营企业座谈会和“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了中国“人工智能+”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路径,即实体企业和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的场景运用融合。中国制造业基础雄厚,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升级、与大规模工业制造场景融合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中国目前需要重点补齐的短板是全面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产业融合升级的制度、法律和监管政策改革。古语有云:“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包容型发展模式,必能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和广泛应用,建立和保持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作者:邓海清 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